第一卷 第36章 技术革新提案与机遇
第一卷 第36章 技术革新提案与机遇 (第1/2页)林凡那份关于简易限位挡板的技术革新报告,并没有因为易中海的打压而石沉大海。他通过王师傅的渠道,以及后来直接提交给技术科副本,最终还是摆在了轧钢厂技术科科长和主管生产的李副厂长桌上。
技术科的工程师们对这份报告进行了严谨的评估。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份出自一个年轻二级工之手的报告,不仅思路清晰、数据详实,而且那小小的限位装置设计得极其巧妙,成本几乎为零,但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废品率下降却是实打实的。经过在三车间的试点验证,效果显著。
“天才的设计!化繁为简!”一位老工程师戴着老花镜,反复看着那份草图和林凡附上的试用数据,忍不住赞叹,“这小伙子是个干技术的好苗子!思路活,能解决实际问题!”
李副厂长更是高度重视。他主管生产,对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技术革新最为敏感。林凡这个名字,他之前在全厂表彰大会上就记住了,如今又拿出这样一份漂亮的成果,让他更加欣赏。
厂领导层面很快达成共识:这项革新值得在全厂相关车间推广!
然而,就像任何新事物都会遇到阻力一样,这项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厂里的一些保守派干部和老师傅提出了质疑。
在一次厂部的讨论会上,一个资历很老的生产处长就皱着眉头说:“林凡同志确实有想法,但毕竟年轻,经验不足。这么一个简单的小铁片,真的能适用于所有型号的车床?不同机床精度、刚性都不一样,盲目推广,万一出了质量问题,影响了重要零件的生产,谁负责?”
另一个车间主任也附和:“是啊,三车间试点成功,不代表别的车间也行。咱们厂设备旧,情况复杂。我觉得还是应该再观察观察,谨慎一点好。”
这些质疑看似冠冕堂皇,打着“稳妥”、“负责”的旗号,实则是在拖延甚至扼杀这项改革。
李副厂长听着这些议论,脸色平静,但心里明镜似的。他知道这里面有论资排辈的思想在作祟,也有一些人是不愿看到年轻人出头。
他敲了敲桌子,沉声道:“同志们,讨论技术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要空谈责任。林凡同志的革新,在三车间经过了实践检验,效果有目共睹。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扼杀一项明显有利于生产的好技术!”
他看向技术科长:“老刘,你们技术科牵头,成立一个小组,立刻对林凡同志的这项革新进行全面的技术论证和适应性评估!拿出一套稳妥可靠的推广方案来!要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