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5章 信任危机
第一卷 第65章 信任危机 (第2/2页)记录显示,早在一年多以前,林凡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学徒工时,就已经开始频繁借阅《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德语机械词典》以及大量国内外的先进机床、金属热处理方面的专著和期刊,其中不少还是晦涩难懂的影印外文资料!借阅频率之高、内容之深奥,远超普通学徒工甚至技术员的水平!
而那个时候,林凡在厂里还只是个不起眼的、甚至有些懦弱的边缘人物!
更重要的是,这些记录的时间,远在他修复进口设备、解决军械难题、一鸣惊人之前!
这形成了一个无比坚实的证据链:林凡的技术提升,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来源,而是经过了长期、艰苦、甚至不为人知的刻苦自学!他的爆发,是厚积薄发,是水到渠成!
孙书记看着那密密麻麻、时间跨度极长的借阅记录,久久无言。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无数个夜晚,就着昏暗的灯光,啃着硬邦邦的窝头,沉浸在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字和数据中,默默积蓄着力量。
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热爱?
“我们……我们差点冤枉了一个好同志啊!”孙书记的声音带着一丝愧疚和激动,“这才是真正又红又专的青年榜样!”
就在调查组为这意外发现而震撼时,林凡在车间里收到了两封意外的来信。
一封来自宋运辉。信中用他一贯严谨又略带激动的笔触,写道他听闻了林凡的一些事迹(可能是通过杨教授渠道),对他解决技术难题的思路大为赞叹,并就几个具体的金属加工工艺问题提出了深入的探讨,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完全沉浸在了技术的世界里,仿佛丝毫不知晓林凡正身处漩涡。信的末尾,他才似乎后知后觉地加了一句:“听闻林工近日偶遇小麻烦,然清者自清,吾辈当以技术立身,共勉之。”
这封纯粹的技术交流信,在这个特殊时刻,给了林凡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和力量。至少,在真正的同行者眼中,技术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封信,则歪歪扭扭地写着“林凡亲启”,没有落款。林凡疑惑地打开,里面只有寥寥几句话:“林哥,小心许大茂和刘光天他爹。他们没憋好屁。另,你要的旧唱机电机,我淘换到了,怎么给你?——一个看不惯小人得志的哥们儿”
这封匿名信,虽然字迹丑陋,内容直白,却让林凡心中一暖。看来,即使在困境中,也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冷漠和背离。
就在这时,调查组的孙书记和干事一脸郑重地找到了正在车间里的林凡。
“林凡同志,”孙书记的语气前所未有的温和,甚至带着一丝敬意,“我们查阅了资料室所有的借阅记录。事实证明,你的刻苦学习和技术积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些记录,是最好的证明!”
林凡愣了一下,随即释然。他几乎忘了自己那些年啃硬壳书的经历了。
“孙书记,我只是做了我喜欢做的事情。”林凡平静地回答。
“你放心,”孙书记郑重承诺,“调查已经有了明确方向。我们绝不会让踏实干事、为国出力的同志流汗又流泪!我们会尽快给你一个公正的结论!”
调查组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消息很快传开。
风向,又开始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