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不安份的杨敏君
第七百章 不安份的杨敏君 (第1/2页)会议不欢而散。
无粮无银,宣军如一条死狗般,只能苟延残喘。
相比于宣军的士气低落,生活艰难,古郡以北的百姓,却是个个满面春风,笑声不断。
贾平安有意放出的言论,在战争初期,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离间了豪绅与当地百姓的关系。
在你死还是我死的问题上,几乎不用怎么犹豫就可以做出选择。
跟着,古郡面对着宣军的猛攻,不动如山,更加坚定了百姓们站在贾平安这一边的决心。
再然后,百姓们担心的,没有物资这一项,随着各种物品层出不穷的出现,也成为了泡沫。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终于开始正视眼前的生活,开始感叹,自己生活的改变原因在哪里了。
有一个睿智的秦王,自然是最主要的。
没有秦王,他们不可能像现在这般,有自己的田地、有工可上,可以去买衣物甚至是去买肉食。
可除此之外,没有了豪绅的压迫,同样也是主要原因。
往年,风调雨顺之下,百姓的日子一旦好了一些,这些豪绅们就会站出来,联系当地的官府,给他们加租、加劳役。
那好不容易靠老天赏饭赚来的一点小钱钱,也会因为各种物价的上涨,而变得大幅度贬值。
秦王却是不同,所治之地,物价十分的稳定。
只要有银子、有票证,就可以买到价值平稳的任何东西。
就单说粮食吧,从开战之初一直到现在,就没有涨过,有一些勤劳的百姓,都可以一天吃上三顿饭哩。
尤其是古郡附近的百姓,他们在愿意付出体力劳动的情况下,帮着大军抬物资上城楼,收入都不算是低,有的家庭因此还隔三岔五地能吃上一顿肉。
放在以前,这可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对百姓而言,什么思想教育、什么谣言非议都不可靠,真正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真实的。
谁让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谁就是对的,就愿意跟谁走。
通过外界的压力,来缓解内部的矛盾,达到上下一心的效果,终于起了作用。
贾诩看到了这些,对贾平安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他却不知道,秦王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历史之中,有很多领导者都选择过用这样的式来解决内部问题,从而达到全国一心大发展的结果。
总之吧,秦地一切都步入了正轨,只等开春之后,粮种入地,百姓的心就会更向秦王。
“除了必要的守城军队,其它人休息一下吧。一根弦也不好绷得太紧,要学会劳逸结合。”
“家在附近的士兵,给他们假期,家不在的,也准他们三天假在城里好好逛逛,但要注意纪律。”
“有功之人做成匾额亲自派人送到家中,要敲锣打鼓,弄得阵势大一些,让所有人都看到。”贾平安叫来了一众将领,做出如下的吩咐。
“诺。”众将先是一头的雾水,现在士兵们已经习惯了天天训练,突然间放大假是几个意思。
也有聪明的将领,从中听出了一些东西。这是应该要打大仗前的放松。
只是贾平安没有具体去说,大家谁都没有问。有些事情,应该让你知道的时候,自然就会告诉你。
的确,贾平安是准备要打大仗。
防守从不是他的性格。
事实上,守古郡的同时,贾平安非是没有可以主动出击的机会,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为的就是等待着更好的机会。
现在来看,时机已经到了。
据投降的宣军所说,现在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军心士气不能说是低,而是根本就没有。
这个时候,若是秦军主动出击的话,很大可能会一举而入。
只是贾平安认为还不够。
现在出击,固然能胜,但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如再等上一阵,对方无钱无粮,每过一天,宣军的情况只会更加的糟糕,对付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自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贾平安还需要借过年来做一些事情。
等自己这一边,军心士气更盛,过完年再出击也不晚。只需要在春耕之前搞定一切便没有问题。
众将离开,不久后,军营中就传来了一阵阵欢呼的声音。
军人也是人,还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天天训练诚然可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和作战能力,但天天训练,也是乏味的。
人生需要调剂。
很多士兵,进了军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训练,还没有好好出去看一看呢。
借着过年,让大家出去见识见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的都是谁,又做了哪些贡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