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金刚屠俘功折罪
第六十五章 金刚屠俘功折罪 (第2/2页)——却原来,在平城西门外出兵之前,宋金刚令其记室参军所又写的一封文书,正是写给刘黑闼的,内容便是将窦轨南援灵石之事,告知与了刘黑闼,并请他遣骑北上合击。
这就是宋金刚的胆大心细之处了。
不过,这场仗的全功,到底还是让宋金刚一人全得了。
看完军报,李善道示与李靖、屈突通等观之。
李靖看了,叹道:“宋将军临机决断,以千骑疾行百余里,截歼窦轨所部三千唐兵步骑,可谓知兵敢战者也。盛夏行军,需防三病:马渴、人疲、心浮。窦轨几尽犯之,焉能不败?”
他与窦轨不熟,可知道窦轨在李世民军中的地位,沉吟了下,又说道,“大王,窦轨系唐王妻兄,自从唐王以今,深得唐王信用,拜为丞相府谘议参军,因功封赞皇县公。此回,从秦公援河东,则又被唐王亲授为秦公行军总管府长史。今其为宋将军所败,势将大损唐军士气!”
“药师,一如你之所判,於今李世民既是遣窦轨南援灵石,而非亲自率部南下,看来他当前的意图,的确即为巩固灵石城防,以阻我军北上之同时,先全力消灭刘武周部。你昨日的献策,我仔细地考虑过了,可以用之!药师,你说的对,窦轨部之覆灭,一定会给唐军的士气造成不小的打击。已到我军再战之际,明日,我军就主力北上!先拔灵石,再向晋阳!”
攻破了宇文歆营之后,这两天中,李善道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件是,宇文歆营既然已被攻下,河东郡、绛郡等地就没有外患内忧了,柏壁、正平、龙门等要地的驻军也就无须以守御为要,遂令窦建德、黄君汉等部出兵北上,合先前阻击姜宝谊之部,三路进攻姜宝谊部的唐军。给窦建德、黄君汉等的命令是,第一,如能歼灭姜宝谊部最好;第二,歼灭其部后,便尽取文城郡,北逼龙泉郡;第三,若暂不能歼灭,便围困之。
再一个,河内郡的于志宁、李育德等急报,长平郡的唐军有南犯河内之态。
如前所述,河东郡南部的诸郡,现下只剩下一个长平郡,汉军还没有进攻。长平郡北为上党郡,西为绛郡,东为太行山,南亦是太行山,过了太行山再南,便是河内郡。长平郡郡内多山,面积不小,东西三百里,南北两百里,但辖县不多,只六个县,——不过驻兵不为少,因为这个郡东边过了太行是河北、南边过了太行是河内,堪称是抵御汉军进攻河东的东南前线,诸县守卒,加上野战部队,合计将近万人。若倾巢南犯,河内将会面临不小压力。
这第二件事,就是李善道传令于志宁、李育德,长平唐军如若南犯,不必主动迎击,守好城,守住粮道即可。
第三件事,即与屈突通、李靖等就底下的用兵方略,进行了详细的计议。
李靖分析认为,依照他对李世民脾性的了解,面对而下的这个局面,李世民一定是会选择各个击破。也就是说,李世民最有可能的应对方案,应该便是“南阻北攻”,南边选派大将,引兵增援灵石,增强灵石的守御,阻击汉军之北上;北边,集中主力,再接再厉,继续进战,以务首先将刘武周部彻底消灭,之后,再视情况,或与汉军南北相持,或寻机再打汉军。
屈突通对李世民的用兵风格不很了解,——毕竟李世民到目前为止,才算是初出茅庐,刚打过霍邑等几场仗,并且与屈突通之间,没有直接交过手,但屈突通亦是这个判断。
他不是出於对李世民脾性上的了解,是出於客观情势的分析。长平郡的唐兵,一直自守而已,不曾有过出战,现却忽河内呈来长平唐兵有南犯之态的急报,缘故何在?这显然是李世民的军令所致。则李世民又为何这个时候令长平唐兵南攻河内?很明显了,他只能是为了牵制汉军,欲以“后方被攻”为胁,使汉军不敢轻举北上,从而以便集中力量先解决刘武周部。
如果说李靖的判断是“主观”的,屈突通的分析就是基於战场形势的“客观”推断。
主观、客观,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李善道综合两人之见,自也做了深入思索,乃在此时,——主力汉军经过两日休整,也都已恢复战斗力,可以随时再次进战,乃不再迟疑,做出了便依李靖、屈突通之议,北上再战的决定!决定做下,提笔给宋金刚回檄:“公见机立断,奔袭伏歼窦轨部,上功也。唯令行禁止,用兵之道,公违令旨,屠俘千余,不惩不足以肃军心,明我军法,折功以赎,赐帛五百匹。”
却於做出决定的当晚,一个消息从西北边传到,李善道览之,喜色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