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战后余波
第五百一十七章 、战后余波 (第1/2页)南京城。
徐州大捷的消息传来,城中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
事实再一次证明,汉水侯还是那个传奇的汉水侯,并没有因为十年沉寂而改变。
“侯爷,有功人员的封赏,您看怎么处理?”
兵部尚书史清尘开口询问道。
战场上的胜利,不光增加了大家的信心,也增加了李牧的话语权。
开门红的徐州大捷,让朝廷获得了对辽东叛军的战略优势,接下来就算什么都不干,也有一定概率拖死敌军。
不过这种消极玩法,绝不是北方勋贵士绅能够容忍的。
常年的天灾下来,普通百姓纷纷破产。
天灾导致无数人流离失所,纵使坚持留在老家的,也要靠树皮草根充饥。
民间易子而食,集市上甚至公开出现了“菜人”售卖。
辽东叛军想要筹集粮草,只能找勋贵士绅们打秋风。
为了摆脱困境,这些勋贵士绅们不断动用自家的关系,催促着南方朝廷出兵平叛。
“除了投诚的刘副将,要重点嘉奖外,其余人按照以往的惯例论功行赏!
具体的封赏,兵部和吏部商量即可,本侯没有意见。
另外徐州一线现在兵力增加,户部划拨的军饷钱粮,也要相应增长。
为了节省钱粮支出,那帮战俘就走简易程序,直接予以流放。”
李牧一脸淡定的回答道。
作为三军统帅,涉及到自己的部将,他需要避嫌。
不过那是皇权鼎盛时期,现在这种特殊时候明显例外,他可以不在意,但兵部不能不问。
尤其是涉及到人事调整和军队调动,没有他的点头,兵部啥也干不了。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吏部计划晋升刘从寒为辽东总兵,授予讨贼将军印,赏白银三千两。
授予原安南左卫总兵李三七平贼将军印,负责执掌徐州前线的军政大权,赏白银三千两。
晋升徐州参将曹子睿为副将,辅助……”
吏部尚书贺正则顺势抛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嘉奖方案。
除了刘从寒的封赏有破格提拔外,其他人的封赏都是中规中矩。
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这只是吏部准备的方案之一,如果李牧提出反对意见,还有备选方案。
事实上,按照吏部内部的意见,他们最想把勤王大军变成朝廷的直属军团。
没有办法,朝廷太缺能打的直属武装。
名义上他们手中有新编的五镇新军,可惜练兵是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完成的。
兵部官员缺乏足够的练兵经验,又舍不得放权给武将,只能拿着兵书一板一眼的训练。
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可具体实战能力有几分,谁也说不清楚。
“嗯!”
“吏部的封赏很公平,本侯没有意见。
诸位大人如果不反对,内阁用印之后,就下发到前线吧!”
李牧笑着说道。
北方的变故,不光他是受益者,眼前这六人同样是最大受益者。
内阁大臣兼任六部尚书,在整个大虞历史上都不多见。
众人手中的权力,完全可以算得上大虞朝历代内阁之最。
权力制衡,不存在的。
各部侍郎的人事任命,都是他们自己敲定的,拿什么来制衡。
六人的权力缺乏制衡,李牧手中的权力,同样也被无限放大。
不光是各省勤王大军的总指挥,还被推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
如果不是他本人拒绝,还会加封一堆的虚衔。
“侯爷,辽东叛军主力已经南下,光徐州一线的守军怕是不够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是增兵吧!”
史清尘忍不住催促道。
论功行赏是小事,怎么早日平定叛乱,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辽东之乱,对大虞朝来说,就宛如汉末的董卓乱政。
如果不是南方的备份小朝廷转正,及时整合了南方各省,现在就是翻版的群雄讨董。
现在没有群雄四起,不等于未来也不会群雄四起。
在派出勤王大军的同时,各省官员也暗自厉兵秣马,不断扩编军队。
对大虞朝廷来说,辽东军叛乱持续的时间越长,帝国的威严就会被削弱的越厉害。
当朝廷的威严下降到一定程度,中央朝廷对地方势力的约束力,也会随之消失。
到时候纵使平定了叛乱,局势也无力回天。
“史大人放心,平叛之事本侯已经有了方略。
没有把主力放在徐州一线,那是为了诱敌深入。
北疆的边军已经南下,山东地区还有几万京营士卒牵制着敌军侧翼,朝廷在战略上已经对叛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现在就等敌人露出破绽,给他们最后一击!”
李牧坦言道。
看似他什么都没做,实际上什么都干了。
能够调动的虞军,全部都调动了起来,正一步步把辽东叛军逼向绝境。
故意把他们往南边引,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辽东军吃了败仗后,投降北虏充当带路党。
从军事实力上来看,现在的鞑靼王国就是后金的加强版。
加上鬼方充当羽翼,能够动用的总兵力,足有数十万之多。
一旦和辽东叛军合流,就是一个大麻烦。
光他率领的这支勤王大军,肯定是不够用的。
哪怕加上边军和京营残部,也没有多少胜算。
想要赢得胜利,那就只能继续下血本,从都护府抽调更多的兵力参战。
如此规模的大战,南方朝廷的财力多半支撑不住,他这个三军统帅还要往里面搭钱、搭物资。
没有办法,热武器时代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
无论是大虞,还是安南都护府,都没有完成工业化。
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投入了运用,但原始的机床性能太差,用于民用产品生产还凑合。
军工业上领域,生产的许多零配件精度都不够,还需要人工进行二次打磨。
可以说当代最先进的武器,都是靠工匠用锤子敲出来的。
产能的问题好说,安南都护府有上百万产业工人,必要的时候都能转入军工生产。
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继续培养,反正大虞朝不缺人。
问题是这样的生产模式,需要钱粮作为支撑。
以往朝廷一年的军费开销,现在几个月就能打光。
倘若不能速战速决,那就陷入了战争泥潭中。
为了避免最糟糕的局面发生,李牧才在大战开场前,就派出偏师去辽东给鞑靼人添堵。
不过这种算计,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能够崛起于微末,鞑靼高层绝不会是傻子。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肯定会采取应对措施.
逼急了的话,直接把沿海地区全部让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反正鞑靼王国一共就那么点儿人口,放弃了沿海地区,依旧能够生活下去。
倘若要深入内陆袭击,光几千骑兵就不够用了。
想要继续牵制鞑靼人,那就只能向辽东前线增兵。
战略战术上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军费开销,将急剧增加。
“侯爷,既然完成了战略合围,那么总攻什么时候开始啊?
辽东叛军在北方肆意妄为,大肆屠戮士绅,搞得地方上民不聊生。
长此以往下去,朝廷在北方的根基就没了。”
万怀瑾神色凝重的问道。
辽东军作乱,士绅和勋贵都是受害者。
只是相对于士绅,勋贵们还有牵制边军将领的价值。
平常时期也就敲诈一些钱粮,很少直接举起屠刀。
原本充当地方稳定器的北方士绅,因为百姓大量流离失所,无法为施家提供稳定的钱粮。
甭管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最终都是为了征收钱粮。
百姓榨不出油水,那就轮到士绅们倒霉。
尤其是施家在徐州城下,被摆了一道后,彻底丧失了对士绅们的信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