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流言漫天飞
第五百一十九章 、流言漫天飞 (第1/2页)“伺候陛下的宫女,昨夜被老三和老七两个不成器的家伙,拉去营中泻火,结果不堪受辱自尽了。
随行的女眷太少,一时半会儿没找到替补人选。
所以……”
听了施靖林的解释,施靖风瞬间明白过来。
这哪里是糟蹋宫女的问题,分明就是把永宁帝的脸按在地板上摩擦。
施家人都带头这么干,跟在永宁帝身边的军士,自然也不会把皇帝当成一回事。
从出生到现在,永宁帝何曾受过这等屈辱。
一怒之下,就搞了一波大的。
洞悉了真相,施靖风恨不得砍死两个不争气的堂弟。
永宁帝的死,把施家彻底钉在了乱臣贼子的柱子上,再也别想脱身。
当年董卓乱政,杀了少帝之后,都还有陈留王充当傀儡。
施家这一波,可是一连死了两任皇帝。
“传令下去,立即全军封锁消息,敢议论此事者斩!
在军中发生告示,就说遇害的是陛下替身,让大家不用担心。
你赶紧找一个面容和陛下相似的人,立即培养一应宫廷礼仪。”
施靖风咬牙切齿的下令道。
无论如何,永宁帝都不能现在死。
弑君的名头,他施靖风背不起,施家也背不起。
永宁帝惨死在铁蹄下,同当街弑君,也就差那么一丢丢。
为今之计,只有赶紧引导舆论,把真相遮掩住。
能不能糊弄过去不知道,反正做了肯定比没做的好。
一旦承认弑君,前面收编的那些京营士卒,就是最大的隐患。
投奔他们的官员,也会离心离德。
坦率的说,如果能够夺取天下,施靖风并不在乎名声。
纵使成为司马家第二,那也有百年江山。
问题是施家尚未掌控天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大量的反对势力存在。
一旦传出弑君的消息,各方势力都会立即扑上来,把他们剿杀干净。
“大哥,您就放心吧!”
“此事关系施家的生死存亡,我定会全力以赴!”
施靖林当即保证道。
篓子捅的太大,整个施家都被牵扯了进去。
如果不能渡过这一劫,施氏宗族都要凉透。
作为施家子弟,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
在施家采取行动的时候,永宁帝之死的消息,已经被逃窜的溃兵散播开来。
封锁消息,看似抑制住了消息流传速度,实则却是催生了更多的流言蜚语。
多次转手的消息,一路传到南京时,内容已经大变样。
“侯爷,施家敢公然弑君,此等行径已然是罪不容诛。
内阁必须做出反应,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安敬之义愤填膺的说道。
对南方朝廷来说,皇帝具体怎么死的不重要。只要人死了,那就必须咬死施家弑君。
后续从流言蜚语中挑选一个影响最恶劣,最能被大家接受的版本,那就是永宁帝的死因。
作为主管刑部的阁臣,遇上这种倒反天罡之事,必须要第一时间站出来给事件定性。
“嗯!”
“以内阁名义发布公文,揭露施家弑君的暴行,号召天下人共讨之。
一应涉案人员,全部杀无赦!
贼首施靖风,罪大恶极,当屠灭其九族!”
李牧杀气腾腾的说道。
内心深处,他忍不住骂街。
施家想要作死,他可以不在乎,但不能这么坑人啊!
永宁帝一死,把他前面的一系列部署,全部都给打乱了。
无论他是否愿意,现在都必须和施家死磕到底。
作为大虞朝的忠臣,不斩杀施靖风,哪里好意思收兵。
现在必须速战速决,不能给施家投奔北虏的机会,否则这场大战还不知道要打多久。
“侯爷,国不可一日无君。
现在陛下故去,当从宗室中挑选贤能继承大统,以稳定人心。”
柏锦文起身说道。
皇权更替的一系列流程,都是礼部负责打理,这种时候他必须起来干活。
按照惯例,新君都应该由礼部根据宗法,拥立太子继位。
怎奈这一次情况特殊,朝廷不光没有太子,永宁帝、天元帝、福安帝都没有儿子。
一连三位皇帝无子,再往上追溯皇位继承人,那都是远支旁系。
无论怎么论,都和“嫡”扯不上关系。
无法立嫡,那就只能立贤。
“贤”没有具体标准,参考的标准不一样,选出来的人也不一样。
名义上是内阁商议,可真正有能力决定皇位归属的还是李牧。
涉及到皇权更替,一旦站错了队,那可是要命的。
不搞清楚李牧这位实权派的想法,稳健的柏锦文,自然不会说出心中的新君人选。
“另立新君之事,你们几个商议便是。
本侯的身份,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避嫌。
现在天子蒙难,本侯寝食难安。
为了早日剿灭叛军,明日本侯将启程赶赴前线,亲自指挥平叛大战。
朝中的事务,就交给诸位处理了。”
李牧果断把皮球踢了回去。
作为一方诸侯,还执掌着朝中的主要军队,此时跳出来另立新君,很容易被人当成“曹操”。
施家的反面教训,还历历在目,他可不想步其后尘。
与其陷入新君风波中,不如赶紧从朝堂中跳出去。
指挥大军平叛,无疑是最佳的理由。
听了李牧的话,众人瞬间懵圈。
送上门的拥立之功,就这么拱手相让,一时间他们反而不敢接。
“侯爷,天子之位事关江山社稷,此事您可缺席不得!”
万怀瑾急忙劝说道。
文官集团独占拥立之功固然美好,可问题是没有军方背书的皇帝,那还是大虞皇帝么?
倘若他们选出了皇帝,走完了全部流程拥立上位,李牧突然反悔不承认,那政治后果可就严重了。
“万大人,非本侯推脱,着实是对宗室不熟。
宗室藩王,本侯一个都不认识,哪知道谁贤谁慵啊!
为了替朝廷负责,也是替天下人负责,本将就不插手了。
诸位大人都是慧眼识珠之人,想来定能选出一位贤能君主。”
李牧摆了摆手推脱道。
选皇帝有多麻烦,他虽然没有参与过,但架不住历史书上经验教训多。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宗及一众皇子全部被俘,仅赵构一人在外募兵幸免于难。
拥立他继位时,太宗一脉在世的皇室成员,就他一根独苗。
法统上无争议,减少了许多内部矛盾。
北宋覆灭之后,南方官员才能迅速向赵构靠拢,建立了南宋。
同样涉及到选皇帝,明末就是另一种结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