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柳仙儿的礼
第四百零二章 柳仙儿的礼 (第1/2页)王贤带着一千精兵,带着师妹花满天去迎战蛮族大军。
大将军按照王贤的定下的计谋,在城外督工,跟着数万大军,不敢有丝毫懈怠。
所有人都知道时间紧迫,蛮族大军随时都会杀到跟前。
五万大军分成两拨人马,日夜不停。
皇城里的龙清梅因为刚刚破境,听了李大路的话,忍住没有去找王贤。
在百花楼里做起了半个掌柜,替花满天看着这座楼子。
福伯安安静静在自己的小院,听不到院外的风霜雨雪,因为王贤不要他去听。
李大路没有回书院,而是拎着扫帚在王府的院子里扫雪。
离王府不远的唐家别院里,西门听花在风中练剑,得知王贤上了战场,眼下的他帮不上忙,却不敢在修行上偷懒。
只盼着王贤哪天回来,帮他恢复到断龙山上的境界。
唐青玉将青州发了生一幕,一五一十跟妹妹唠叨了两天还没完,念念不忘找王贤报仇,至少也得把财坊的损失讨回来。
唐十三柔肠百结,他知道王贤的脾气。
眼下的王贤既然上了战场,哪里还有人间这些荣华富贵?
五万大军面对蛮族十万铁骑,将士们流血流泪,哪里像自家长不大的老姐,心里要么装着男人,要么装着钱财。
她真的没想到,这女人还没跟西门听花怀上宝宝,人就变傻了。
只有柳仙儿最聪明,明明借住在唐家的别院,却早早敲开了王府的大门,守在花厅里,跟李大路这个正牌先生讨教。
好在李大路承了先生的衣钵,有教无类。
给小姑娘搬来一张椅子,让她坐着上面捧着一本《礼记》读诵。
这卷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先生当初收下李大路这个弟子后,教他的第一卷道理。
世间也只有先生能够将这么艰深晦涩的圣贤心血,当年深入浅出地传给李大路。
这才有了李大路遇到王贤之后,明明可以下山,却宁愿待在书院树下一边挣那永远挣不够的回家路费。
一边从先生教的道理中,揣摩圣人的心意。
眼见师弟不惜在小姑娘身上花费心血,李大路自然也不介意教柳仙儿一些圣人之道。
盼着小姑娘长大之后,能跟世人讲一讲道理,而不是像姐姐柳飘飘那样,总想着用拳头服人。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坐在花厅里,小姑娘一字一句读诵手中的《礼记》。
顿时感觉到,自己以前跟老师学的那些知识,简直是鸡毛蒜皮的学问。
眼下的她只能是一知半解,在李大路没有教她之前,不敢往深处想。
只盼着先生扫完了雪,过来教她。
一时间四顾茫然,头脑发胀,如云里雾里,找不到一处安身之地。
读了曲礼上部,不得不合上书卷。
想了想,取出自己的秀剑想要去院子里舞一通,这才发现先生还在扫雪。
小姑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错觉,心道先生一边扫,天上的雪花一边缓缓落下,这不是跟没扫一样?
费那力气做什么?
只是,眼见先生扫得仔细,小姑娘只是在心里揣测,不敢出声打断。
扫雪的李大路眼见小姑娘欲说还休的模样,也不着急。
当初自己被昆仑剑宗的长老所伤,生死未知之际,还是师弟王贤救了他。
最后白先生在断龙山上遇险,他却爱莫能助。
这事一进在他的心里,算是一件抹不去的阴影。
眼下倒好,一个跟师弟有些缘份的柳仙儿来到王府,他倒是可以教教小姑娘一些天地之道。
就像师弟在南疆替小姑娘淬体,闻道,破境一样。
原来先生就是春风,能一夜化雨滋润一颗深埋在地下的种子,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谁知柳仙儿捏着一把剑,却想着没有踪影的王贤。
心里一团乱麻。
难怪当初姐姐急匆匆带着她离开,原来是怕王贤也跟眼前的先生一样,让她捧着一本书,每天念诵一个时辰不成?
一想到蛮族十万大军,小姑娘眉头皱了起来。
像是突然想起一事,跟低头扫地的李大路问道:“先生,王贤哥哥一个人,能应付蛮族的十万大军吗?”
“我听姐姐说先生也很厉害,要不要仙儿跟你一起,喊上唐十三和孟小楼,还有天圣宗的那些家伙,百花楼的姐姐,一起去战场,岂不更好?”
李大路一愣,他没想到小姑娘的一颗心,已经飞去了战场之上。
果然,先生说见贤思齐。
看来师弟至少在柳仙儿面前,是认真做起了先生。
将积雪扫到桃树下堆着,收了扫帚。
回到花厅前坐下,淡淡一笑:“师弟未雨绸缪,应该有退敌之策......我这个师兄,暂时要替他看家,看着小仙儿。”
小姑娘想着姐姐一说起王贤,就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模样。
忍不住嚷嚷道:“仙儿已经很厉害了,可以跟先生一起上战场。”
李大路一边烧水煮茶,一边想着,如何让眼前的少女明白书院所持的道理。
无奈沉默半晌,才发现自己在一个心思干净的少女面前竟然嘴拙了。
竟然无法如先生当年对王贤那样,不出手救自己。
即便不说太多的道理,师兄也能明白先生的苦衷。
而眼下的他,显然无法跟小姑娘解释何为圣人不救的道理。
直到一壶茶煮好,两人捧着一杯热茶发了好一会的呆之后。
才笑道:“师弟是皇朝的镇西王爷,我只是书院的先生,不到最后一刻,书院不会入世,也不会干预皇朝大小事务。”
柳仙儿虽然不是很明白,依旧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