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 第七百四十五章 后记三·李义府

第七百四十五章 后记三·李义府

第七百四十五章 后记三·李义府 (第1/2页)

永惟二十二年,冬日天寒。
  
  淮南道,庐州。
  
  巢湖,周回五百里,在合肥县东南,
  
  原本寂静的姥山岛北麓,突兀的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三百名身穿黑色甲胄的士卒,手持弩弓,刀盾,还有无数长槊,面色冰冷的冲进了山脚的一座普通营寨。
  
  顿时杀声四起,数十名凶残的壮汉从房舍里面慌乱的冲了出来,屋里的女子和孩子多数躲在里面瑟瑟发抖。
  
  也有少数妇人和年长一些的孩子握紧了手里的刀。
  
  但,黑甲士卒很有序的进行杀戮。
  
  弩弓开道,刀盾随后,长槊捅杀,轮流往复,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将这些壮汉全部都杀戮殆尽。
  
  随即他们冲进各处屋舍之中,然而,在里面的女子竟然多数跪了下来,然后痛哭了起来。
  
  随即,所有的屋舍全部都推开,藏在屋舍深处,伪装作烟囱的铸钱炉,还有藏在最后面的矿洞,彻底现出身来。
  
  一道黑衣黑甲的身影,出现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平静的按刀看着这一切,冬日的阳光下面目清晰,这个人赫然正是李甲。
  
  随即,他的目光已经看向了远处的湖面上。
  
  十几艘大小船只已经出现在了远处。
  
  很快,小船已经抵达。
  
  上百名地方衙差和役卒已经上岸,为首的,赫然是一名浅绿色官袍的县令。
  
  李甲平静的从山腰而下,四周密密麻麻数十名黑甲士卒已经汇聚在了李甲四周,面色冷漠,手按长刀。
  
  两群人快速的接近,刚上岸的当地县令看着山腰上下来的人,嘴里想要喊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有喊出来。
  
  只是右手不停的颤抖。
  
  县尉看了县令一眼,然后直接从侧后站出,高声道:“前方之人停步,报上你们的身份,放下兵刃,不然以谋反论罪。”
  
  李甲没有理会县尉,依旧平静的走上前,神色淡漠,但没有拔刀,县尉察觉到有些不对劲,脚步不由得停了下来。
  
  他一停,其他人也全部都停了下来。
  
  很快,李甲就已经走到了众人面前。
  
  县令深吸一口气,拱手道:“合肥县令张树辉,见过阁下,不知阁下来自何处,为何行事未有通告地方?”
  
  “你说的是没有通告你,还是没有通告庐州刺史韩褒?”李甲淡漠的看了张树辉一眼,然后将手里的令牌扔进了面色丕变的张树辉怀里,淡淡的说道:“大理寺,刑部,千牛卫,钱监,奉命查处恶钱事,有人私造铸钱炉,按律族诛。
  
  还有你,合肥县令,你被免职了,吏部公文这会应该送到县廨,由县丞暂代县令,而县尉暂代县丞。”
  
  张树辉整个人直接懵了,他忍不住的看向身边的县尉。
  
  县尉这个时候已经后退一步,然后对着李甲拱手道:“下官领命。”神色间,是压制不住的喜意。
  
  张树辉面色苍白的抬头道:“刺史,韩刺史?”
  
  “庐州刺史韩褒,免职,下狱。”李甲一句话说完,然后直接转身,朝着山腰而去。
  
  张树辉浑身不由得颤抖,最后他看向了身侧的县尉。
  
  面对面,县尉的眼底闪过一丝冰冷的杀意。
  
  ……
  
  腊月二十六。
  
  长安,两仪殿。
  
  丹陛高耸,铜鹤独立。
  
  一身赤黄色衮龙袍的李承乾淡漠的坐在御榻上,看着手里的奏本,目光简单快速的掠过其中的内容,然后挑眉看向站在坐着的三名朝中重臣。
  
  尚书左仆射赵元楷,尚书右仆射来济,吏部尚书李义府。
  
  白发苍苍的赵元楷,拱手道:“陛下,永惟二十二年天下赋税已经统计适当,相比于永惟二十年,赋税增长半成,稳健持续,另外,天下百官查核,有五名刺史有差,已经处置。”
  
  “嗯!”李承乾目光扫向后方的李义府,说道:“吏部提个名单给朕,正旦大朝,宣布继任者。”
  
  “臣领旨。”李义府神色严肃的拱手。
  
  “嗯!”李承乾看了李义府一眼,神色满意的点点头。
  
  距离李承乾封禅嵩山已经过去六年,朝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勣在两年前请致仕,虽领司空,但也如同长孙无忌一样,不再参与朝政。
  
  尚书左仆射杜正伦,因子犯杀人罪,被免去尚书左仆射,调任西昌州,同中书门下三品。
  
  梁建方致仕,苏定方调任蕃州大都护,同中书门下三品。
  
  赵元楷进封尚书左仆射。
  
  中书令孙伏伽在做了两年尚书右仆射之后,请致仕。
  
  李承乾便将来济从安西大都护调了回来,任尚书右仆射。
  
  吏部尚书李乾祐升中书令。
  
  御史大夫崔义玄升适中。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府调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将军姜恪转黄门侍郎。
  
  刑部尚书尹君转御史大夫。
  
  吏部侍郎戴至德任刑部尚书。
  
  吏部考公郎中李敬玄进吏部尚书。
  
  ……
  
  李承乾收回思绪,问道:“杜卿在西昌州两年了,如何?”
  
  赵元楷拱手道:“回陛下,杜相在西昌州行事稳重,诸事行正,西昌州这几年发展极快,其人功劳甚大。”
  
  “嗯!”李承乾轻轻点头。
  
  杜正伦之子在两年前当街失手杀人,杜正伦因罪牵连,被罢相,贬任西昌州都督,同中书门下三品。
  
  如今的大唐,虽然有多人在地方以大都督,大都护,同中书门下三品,但人们都知道,基本上都没有回朝任职的机会。
  
  而杜正伦之所以还保留宰相,便是因为他儿子的那桩案子,实在太过蹊跷。
  
  在西市大街上,和别人吵了几句,然后一阵混乱,人就死了,而杀人的刀,就握在他儿子的手上。
  
  事后详查,死者和杜正伦之子,此前从未见过面,也未有任何恩怨,只有一件事有蹊跷,死者的母亲在五年前病故,原本因欠债无力安葬,但不知道有什么人,出了一笔钱,替他安葬。
  
  死者无儿无女,母亲死后没有任何亲眷,甚至朋友在几年来也逐渐的疏远,两年前突然就死在了杜正伦之子的手上。
  
  虽然有自杀的嫌疑,但这里面根本没有任何的证据,即便是有构陷的成分,但三年的时间足够湮灭一些证据了。
  
  谁都知道这是一场用死士进行的陷害,但就是成了。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有翻案的可能。
  
  李承乾也只能处理杜正伦之子,而杜正伦因其子杀人,虽然没有任何包庇之事,但他已经不适合坐在尚书左仆射的位置上了,所以李承乾只能将他调任西昌州,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过很多事情,虽然一时之间查不出来,但时间一长,终究还是有些蛛丝马迹露出来。
  
  死者的母亲那件事,虽然因为时间久远,所有的线索都被人湮灭,但是那人收到钱财安葬母亲的前后,长安城正好发生了一件大事。
  
  杜曲,被人凿开了。
  
  凿开他的人,正是杜正伦。
  
  杜正伦出身洹水杜氏,与京兆杜氏同出一祖,但支系较远。
  
  早年间,他曾请求与京兆杜氏同谱,却被拒绝,后来又因为泄露禁中语,调任交州。
  
  这次归来之后,他也一直在忙天下之事。
  
  然而就在六年前,他升任尚书左仆射之后,以疏通水道为名,在杜曲直接开了一条水道。
  
  在地面上直接凿开了一条水道。
  
  京兆杜氏聚居于杜曲,相传杜曲旺盛发达的地气,因此能世代高门,然而这一凿,川流如血,十日方止,从此一蹶不振。
  
  而那事一个月后,就发生了那人母亲病故,无钱安葬之事,就好像是有人故意挑选了那么一个人。
  
  这是一场隐忍了三年的报复。
  
  三年时间,湮没了一切证据,让就是李承乾想要翻盘都不容易,只能将杜正伦调出长安。
  
  这种手段,就很世家。
  
  现在朝中知晓内情的官员,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行事都颇为小心,同时,他们一旦得罪人,绝对会往死里弄。
  
  绝对不会给别人“君子报仇三年不晚”的机会。
  
  ……
  
  “今年便如此吧。”李承乾抬头,看了眼赵元楷,说道:“赵卿这几日去司农寺多走走,看看司农寺中的木材还多吗?”
  
  “是!”赵元楷忍不住感慨的笑着拱手。
  
  他当初就是因为这件事被人弹劾,他入了皇帝的眼,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站出来为他说话,他才能一步步的从司农寺卿,升任太常寺卿,乃至于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
  
  然而,他现在要致仕了,回到故地,正好好好的看一看。
  
  要致仕的不仅是他,还有许敬宗。
  
  许敬宗也到了要致仕的时候。
  
  尚书左仆射和侍中同时出缺,长安官场少不了要乱一阵,不过仅仅一阵而已,李承乾这些年手中有足够储备的人才。
  
  “都回去吧,宫里在年底会将一批年礼送到诸卿府上。”李承乾笑笑,说道:“如今天下昌盛,过年好不容易休息,就好好的歇一歇,大朝再来。”
  
  “是!”赵元楷,还有来济,李义府同时拱手道:“陛下新年安康,臣等告退。”
  
  赵元楷,来济,李义府三人齐齐躬身,然后退出大殿。
  
  李承乾看向一侧说道:“你们也回去吧。”
  
  “陛下新年安康,臣等告退。”陆敦信,上官仪和裴炎,刘祎之四人起身,然后退出大殿之中。
  
  李承乾微微抬头,轻叹一声道:“又是一年过去了。”
  
  ……
  
  御辇缓缓朝着甘露殿而去。
  
  李承乾抬头,呼吸逐渐的轻缓下来。
  
  封禅嵩山已经过去了六年,这六年时间里,他没有任何懈怠,发展经济,调理民生,尤其诸事对东西突厥,契丹,吐谷浑,还有吐蕃,党项,甚至是五沼各族的拉拢分化。
  
  最重要的,还是渗透。
  
  大唐对于外族,最怕是不熟悉。
  
  不熟悉其头领何人,不熟悉其内部运转体制,不熟悉其利益和矛盾存在的要害在哪里,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够强冲硬打,这种方式其实是最消耗自身国力的。
  
  只有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目的,才算是真正合格的治国之道。
  
  这六年来,大唐民生蓬勃发展,大唐人口也在蓬勃发展。
  
  只有百姓有钱,他们才能有多余的精力去生儿育女,而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充斥在四方边州,从而又将大量的财富带回到大唐,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这些年,制约大唐真正在鼎盛发展的,只有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