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真正的考验(1)
第一百八十四章 真正的考验(1) (第1/2页)前线急递奏报归都,致使太多人震惊之余,对于战情到底来自何处,所取战绩怎样,产生了极为浓烈的兴趣与好奇。
特别是那些在朝为官的,心中有各自算计的,察觉到有利可图的,纷纷暗中打探消息来源,试图从中捕捉风向,但是却始终无法触及核心机密。
如果说在谋划对东吁叛逆之战初期,让中枢初筛决策层知晓此事,叫他们以实际行动来表明态度,那么如今战报突至,便意味着局势已推进到关键节点,而楚凌也将在这一圈层中进一步筛选。
中枢初筛决策层,是针对整个中枢有司,从中筛选出一批具备战略视野且立场坚定的核心成员,作为国朝大层面的骨干力量。
这是涉及全领域,各层面的。
就如中枢常设有司,针对的是全天下各级有司,以一种特有晋升机制,使得中枢对地方拥有足够掌控与支配。
现阶段楚凌要做一件事,借着此次征讨东吁叛逆,顺带会衍生出的种种状况,在初筛中枢决策层之上,明确一个更高层级的核心决策圈层,这个圈层将不再仅凭职位高低或资历深浅论断,而是以实际应对危机时的判断力、忠诚度与协同能力为衡量标准。
如此正统朝的权力构架,才算真正意义上稳固成型,这一模式运转一定周期,将彻底融入进大虞生态。
按着楚凌所想,似他克继大统之初所遇之境,今后大概率不会再有,这无形给大虞朝的长治久安铺就了制度基石。
当然事无绝对,毕竟后续的事会怎样,前人或能预判,却不能完全掌控,不管是该制被后继之君废除,亦或是被权臣架空而名存实亡,则代表大虞从全领域走向下坡路,那时会怎样,就不是楚凌所能左右的了。
夜无声降临,月色如霜,大兴殿灯火通明。
殿内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到。
别样氛围笼罩此间。
烛火摇曳下,映照着殿内所聚诸臣。
上林军大统领孙斌、北军大将军韩青、南军大将军张恢、禁军大统领张泰、骠骑将军黄龙几人,无不表情凝重的盯着眼前舆图,在几人的标绘下,涉及前线战况一目了然,亦是这般使他们心惊不已。
而在他们的两侧,中书省右相国王睿、门下省鸾台侍中张洪、尚书省左仆射兼户部尚书萧靖、御史大夫暴鸢、吏部尚书史钰、礼部尚书熊严、卫尉卿刘谌、军器监苍卜等一行表情各异,不时有人眼神对视,很显然在得知前线战况时,即便他们沉浮宦海多年,仍难掩心头震动。
坐于龙椅上的楚凌,面无表情的扫视殿内诸臣,今夜能召至御前,就朝野间震动的前线奏报展开廷议,无一例外皆是楚凌所选核心决策层成员。
这一核心决策层,有文官,有武勋,有国戚,有老臣,亦有新锐,彼此身份各异,却皆因忠诚可靠、能力卓绝而入此列。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在外征伐的孙斌,要是能达楚凌预期,这一核心决策层有他一席之地,此外还有王大臣楚徽,经此一战历练,只要大虞能够一举覆灭东吁叛逆,收复所失旧土,则王大臣体系将彻底融入大虞中枢权力架构!!
届时,王大臣楚徽凭借参与平叛东吁之战,将以全新姿态彻掌宗正寺与廉政总署,以为大虞盯紧宗藩宗室、吏治整顿两项大计,待到那时,谁要敢挑衅楚徽的权势,等待其的将是王大臣的雷霆手段。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东吁战局必须速胜。拖延越久,变数越多,朝中暗流与地缘冲突便越汹涌。
战局不容有失,更不容迟疑。
“都说说吧,荣国公、信国公联手打这一战,就此报急递归都前后,局势于我朝而言到底如何?”
当楚凌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殿内沉寂,众臣目光齐刷刷从舆图上转向御座方向,一个个的表情俱收楚凌眼底。
特别是孙斌、韩青、张恢、张泰、黄龙等将,一个个的表情皆不一样,显然对前线所传战报,他们是有不同想法的。
至于王睿、张洪、萧靖等人,则神色复杂地互视一眼,但没过多久,不少余光瞥向了孙斌几人身上。
‘孙河是一点没变啊。’
而在人群之中,一直在观察诸位同僚的刘谌,心中是暗叹不止,‘这打法,很符合世人对其的了解。’
“陛下!”
一道铿锵之声响起,打断了此间的沉寂,刘谌也从思绪下回过神来,与殿内其他大臣俱循声看去。
在这道道注视下,冠军侯、骠骑将军黄龙出列抱拳,声若洪钟:“荣国公以南北两军部分精锐为主,在信国公于前线持续策应,以转移敌军视线为掩护,东逆不知我朝真实意图,故被诱至预设战场。南北精锐趁夜穿插,一举切断敌军中路补给线,随后三面合围,大破东逆进犯我朝主力,阵斩超三万精锐,擒杀东逆主将,这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黄龙的话,让其他大臣露出各异神色。
这明显不是关键啊。
‘成熟了,懂得审视人心了。’
反倒是楚凌,听完黄龙所讲,眼中微光一闪,唇角浮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黄龙所言表面是论战功,实则却暗藏玄机,这既点明了孙河、王昌主次分工,又隐晦提及了些别的,特别是孙河于攻略东逆构想,在不动声色间引了出来。
别的不说,就以南北两军所派精锐来论,在信国公王昌出兵策应下,孙河完成了一次调动,这其中透着的隐喻太多了。
此番所派南北两军精锐,凡是出自勋贵一系年轻子弟,俱被孙河调到一起了,而其他的则合为一部,这在无形间彻掌勋贵子弟一系所统精锐下,又使两支新合联军既有默契的同时,还存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这还不算完。
完成上述种种部署下,在多数人都觉得该稳妥推进下,其中就有来自信国公、征东大将军的建议,孙河却力排众议,以“乘胜追击,不给敌喘息之机”为由,促成了合围进犯敌军攻势,而在这一战下,南北两部联军取得战场主动,阵斩敌军主力最多,这在无形中又刺激了戍守东吁边陲的边军将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