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归义非唐 > 第502章 南征在即(万字大章)

第502章 南征在即(万字大章)

第502章 南征在即(万字大章) (第1/2页)

“子不语怪力乱神,无非都是刘继隆为自己日后称帝造势罢了。”
  
  二月早春,江东南陵城外的牙帐内,身为主将的高骈将手中关于江北的情报随意丢在案上,满脸不屑。
  
  牙帐内的沙盘十分精良,将整个江东两浙之地都大致刻画了上去。
  
  如今的高骈虽然收复了池州,但由于孙儒败于杨行愍之手,他手中可以调动的兵马也不过只有四万之数了。
  
  其它还有两万多兵马则是在坚守婺州、温州,不能轻易调动。
  
  饶是如此,面对他四万兵马齐聚南陵,北边享受安逸的宋威还是倾江东之地来相助杨行愍,以此期盼杨行愍击败高骈。
  
  “眼下江东有兵四万,而我军只有三万,加之此战又是攻坚,恐怕不易攻打。”
  
  高钦只觉得此战艰难,高骈却摇摇头:“杨行愍确实不好对付,但也仅限于此。”
  
  “莫要忘记,我军尚有三千精骑未曾调动,而南陵又属平原。”
  
  “我军只需要令三千精骑袭扰其粮道,这杨行愍便别想安然无恙的带着这四万大军离去。”
  
  高骈尤为自信,因为他已经看出了自己和杨行愍之间的差距。
  
  这杨行愍虽然本领不错,但始终过于年轻,经验不足,要不然也不会轻易丢失池州。
  
  “可是,若是刘继隆出兵袭扰我军后方,又该如何?”
  
  高钦皱眉开口,高骈却道:“我军以朝廷为名义出兵,若是刘继隆出兵攻打我军,那吾此前留的后手便能用上了。”
  
  “后手?”高钦满脸疑惑,高骈则是转身看向舆图,指着黔中道说道:
  
  “眼下已经开春,刘继隆没有动兵的打算,显然是没有做好准备。”
  
  “刘继隆麾下兵马尽皆北兵,唯有少量是南兵,而北兵难以适应夏季和秋季的江南气候,故此刘继隆必然不会在秋收前对湖南、江南登出动兵。”
  
  “他要动兵,便只有走剑南道攻入黔中道,而黔中道的那些石堡,便是吾的手段之一。”
  
  “至于第二道手段,那便要等他动兵,方才能够施展。”
  
  “只要施展这道手段,他所谓的大义便四面漏风了。”
  
  高骈说着,高钦立马反应过来:“您是准备拥立寿王?”
  
  反应过来后,高钦又摇摇头道:“可是仅仅拥立寿王,依托玉玺制作伪诏,却也只是让刘继隆失去大义罢了。”
  
  “没有了大义,可刘继隆还有数十万兵马和整个北方,我们又拿什么遏制他?”
  
  见他询问,高骈不紧不慢道:“失去大义,那洛阳的君臣还有什么作用?”
  
  “刘继隆麾下的那群将领,难道会无动于衷?”
  
  “哪怕只能让刘继隆焦头烂额几个月,我们的目的却也达到了。”
  
  高骈要拖,只要能拖到来年开春,他就赢了大半。
  
  江东和两浙的实力,远远超过他的预估,若是他能获得两浙和江东,那挡住刘继隆而割据江南也并非不可能。
  
  “此事,汝莫要声张,等待入秋后,再令邝师虔准备登基所需的东西。”
  
  “吾既然能在江北设置谍子,刘继隆自然也能,必不能走漏风声。”
  
  高骈对高钦吩咐着,见他郑重点头,这才回头看向了身后的沙盘。
  
  “再等几日,若是宋威再无援兵派出,那便说明这四万兵马即是江东最后的底蕴。”
  
  “若是如此,那某便不客气的笑纳了!”
  
  他看向沙盘上的江东,眼神不断闪烁,他身后的高钦等人也纷纷精神一振。
  
  似乎在他们看来,整个江东之地要不了多久便会悬挂上渤海的旌旗。
  
  他们的对手,似乎只有北方的刘继隆,其余人不过都只是插曲罢了。
  
  作为他们此前所议论的对手,处于流言中心的刘继隆也在南边的议论声中,不紧不慢的进入了邓州地界。
  
  “都给某把动作扎稳!”
  
  “尔等既然选择进入战锋队做阵脚兵,便要时刻牢记自己该做什么!”
  
  “若因你而坏整队阵脚,便是左右弟兄不怪尔,念想其家人也不怪尔乎?!”
  
  “杀!杀!杀……”
  
  二月早春,当山南东道的百姓开始准备春耕,南阳城西那周长里许内却响彻着操训之声。
  
  校场上,久经战事的老卒们,此刻正在指点新卒操训,每名老卒担任伙长、伙副,以两人操练十人。
  
  他们言辞激烈,但处处都是为了让这群兵卒更好的接受训练,变得更为强大,以此能在接下来的战事中保护好自己。
  
  “这批新卒招募了多久,每日饭食如何,都开始扫盲了吗?”
  
  校台上,刘继隆站在主位看向校场上那数千名正在操训的新卒,以他的目力可以清楚看到这些新卒大多瘦弱,四肢可称纤细。
  
  这样瘦弱的身体,别说披甲,就是满足眼下的日常操训都做不到。
  
  要知道汉军可是每日一练,三日一操,十日大演的强度,没点力气和耐力,根本承受不住。
  
  “回禀殿下……”
  
  操训这批新卒的是马成的第四子马彰,如今担任练兵别将一职,负责邓州境内所有新卒操训。
  
  他长得比他大兄马懿略微清秀些,更偏向儒将。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他不卑不亢道:“与其让末将转告殿下,倒不如请殿下与将士们一同用餐!”
  
  “好!”刘继隆欣然接受他的邀请,目光看向曹茂及昨日刚刚跟上队伍的赵英:“都一起吧。”
  
  “是!!”曹茂和赵英倒是没有什么抵触的,二人在遇见刘继隆前,可是连饭都吃不饱。
  
  汉军将士吃的素来不差,他们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见状,马彰看向自己麾下的校尉,对其吩咐道:“吹哨,集结弟兄去大食堂排队吃饭!”
  
  “是!”年轻校尉连忙行礼作揖,拿起木哨骤然吹响。
  
  “哔哔——”
  
  刺耳的木哨响起,校场上的各伙兵卒立马集结为队,再由队集结为旅,进而集结为团,直至最后聚集为两个军三千余人。
  
  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不到一刻钟,令刘继隆十分满意,毕竟后世几千学生进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也不过几分钟乃至十几分钟罢了。
  
  对于这些进入军队不到一个月,其中九成九以上的人都还是文盲的新卒来说,这个速度已经不算慢了。
  
  “如果继续操训,末将有把握在三个月内,将时间缩短到半盏茶。”
  
  马彰恭敬向刘继隆回答,刘继隆则是并不在意:“先去看看你们给新卒的伙食吧。”
  
  刘继隆知道,他定下的标准是标准,但现实是许多部队都达不到他所定下的标准。
  
  这倒不是说朝廷发给将士们的口粮不足,而是各地有各地的难处,条件不允许。
  
  “哔哔——”
  
  哨声在马彰的示意下,很快有节奏的开始吹响起来,而校尉身后的两名旗兵也开始挥舞令旗。
  
  两面令旗的旗语十分简单,这些老卒们早已牢记于心,因此可以按照旗语指挥新卒们开始按队伍先后来移动。
  
  “营内有三千二百名新卒,故此分为东西两个食堂吃饭,殿下准备去哪个食堂用膳?”
  
  “西边吧。”刘继隆看着距离更远的西边说着,随后便走下校台,带着众人往西边的食堂赶去。
  
  那些队伍中的不少新卒都在远眺刘继隆方向,因为他们都知道今天军营里来了大人物,就是不知道这位大人物到底有多大。
  
  只是如今所见,那六尺逾高的背影,着实能称得上大人物,至少比他们这群五尺四五寸的人要高大太多了。
  
  平日里那些比他们还高出许多的将校,此刻站在那道身影身旁,尽皆矮了几分。
  
  他们在看刘继隆,刘继隆也在时刻打量他们。
  
  “邓州之地,朝廷收复也差不多快三年了,这些新卒却如此瘦弱,可见平日过得并不算好。”
  
  “吾一路南下,所见百姓大多瘦弱,可供开垦的荒地还有很多,地方上可是有些难度?”
  
  刘继隆在走向食堂的同时与左右说着,马彰闻言便道:“回殿下,山南东道毕竟遭受兵卒波及较广,许多百姓家无余粮。”
  
  “虽说朝廷免了头年的赋税,可这也只能让百姓勉强恢复当初耕种的熟田,许多荒田却无力开荒耕种。”
  
  马彰的解释倒是有几分道理,山南东道包含江陵府部分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口百姓,面积比后世位置相差不大的湖北省还要广袤些。
  
  只是土地虽然广袤,但百姓没有余粮开荒,朝廷则是因为北方的旱情和不断进行的战事而无法支持钱粮给百姓,山南东道的百姓自然就过得差些了。
  
  若是刘继隆能像此前一样,继续调拨粮食给百姓用作开荒粮,开荒所得熟田尽皆作公田均分给百姓,那山南东道的百姓便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道理不只是用在此处,而是用在关东被战争所破坏的诸道各处。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走到了此处军营的食堂,而这食堂主要是以青砖灰瓦的厨房,以及搭建草棚,摆放板凳,围上三尺竹篱笆的草棚组成。
  
  草棚内摆放诸多桌椅板凳,青砖灰瓦的厨房露出一面墙壁,摆上桌子,桌上布置木质碗筷和五大桶的米汤肉菜。
  
  此时已经有兵卒提前到来,并且已经吃饱喝足。
  
  见刘继隆他们到来,他立马起身作揖,继而看向曹茂,仿佛在说饭菜安全可食用。
  
  曹茂满意颔首,刘继隆则是上前拿起木碗可筷子,走到木桶前打量起来。
  
  粟米饭、萝卜汤、炖煮的鱼片和炒制的野菜摆在他面前,他用打菜的勺子试探,但见桶内多鱼片而少汤汁,不由满意点头。
  
  在为自己打好饭食后,刘继隆便坐到不远处,安静看着兵卒们进入食堂,排队打饭后各自坐下休息,基本都选择了远离他们这一桌。
  
  若非军中有条例,恐怕他们周围那几桌的兵卒宁愿去角落蹲着吃,也不敢在他们旁边吃。
  
  刘继隆没有开口说什么,只是看着庖厨内将五大木桶换了又换,五十几个庖厨在厨房内来回奔走,直到半个时辰后才渐渐慢了下来,而来到此处的一千多兵卒也纷纷吃饱喝足,继续走出食堂,被安排去休息去了。
  
  在兵卒尽皆离开后,刘继隆才看向马彰询问道:“此处将士的汤饭钱,每月折合多少,与标准相比较如何?”
  
  汤饭钱则是入伍将士的伙食费,由朝廷调拨钱粮发给各道,各道再发给各地军营。
  
  “营内弟兄,每月所耗费汤饭钱为三千贯,这是去岁腊月都督府定下的数额。”
  
  马彰如实交代,刘继隆则是询问道:“这点汤饭钱,是否足够弟兄们吃饱?”
  
  “自然是足够的,甚至多有结余。”马彰回应的同时,又干脆为刘继隆解释起了当地的情况。
  
  “荆楚多食鱼虾及肉酱,许多东西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制作,而军营之中庖厨却懂得如何炮制,故此许多在南阳百姓看来极贱的食物,在我军手中都能买来作为饭食。”
  
  “当初李都督尚在山南东道时,便令军中骟匠去各村传授骟猪育肥之法,这些村子送来的肉食也按照高出市价来收,百姓得了利,弟兄们也得了肉食。”
  
  “如今南阳城外的各个村庄,皆与军营有了往来,三十几个村子,每日多则送来十余头猪羊、少则六七头。”
  
  “虽说无法让将士们吃个尽兴,但肉食却是不缺的。”
  
  见马彰说的如此之好,刘继隆不免询问道:“当地物价如何?”
  
  “牛羊每斤二十二钱,猪肉二十钱左右,肥鸡二百钱,野鸭百八十钱,大鹅四百钱,各类菜价不一,但每百斤多在八钱到三十钱上下。”
  
  马彰如实介绍,同时还为刘继隆解释当地的工价。
  
  “邓州境内,雇工每日工钱仅需十钱,工匠则多在五十钱到百钱不等。”
  
  没有什么技术,单纯出卖力气的工种,无疑是各种工种最便宜的。
  
  但凡掌握门手艺,基本都能得到几十乃至上百枚工钱,吃肉喝酒皆不愁。
  
  只是这个时代,想要当工匠,要么就是去衙门当学徒,要么就只能自己掏钱给民间匠人当学徒。
  
  没关系和钱粮,便是想学门手艺都无处去学,因此当兵就成了各地百姓最向往的职业。
  
  “倒是不错了。”
  
  得知邓州百姓的情况,刘继隆便大概了解了整个山南东道百姓的情况。
  
  毕竟邓州和唐州遭受秦宗权祸害不浅,若是如今都能发展的如此,那更别提其他地方了。
  
  刘继隆见状起身,随后看向远处已经走远的新卒队伍,不由对身旁的马彰吩咐道:
  
  “你们练兵的时间不多,最迟十月便要开始准备应对南边的战事了。”
  
  “若是来年二三月还不能结束战事,届时汝等便要做好准备南下。”
  
  “是!”马彰连忙端正态度,作揖接令。
  
  刘继隆微微颔首,随即便带着曹茂往营外走去。
  
  马彰等人在后护送,直到看见刘继隆与曹茂翻身上马,在精骑护卫下返回南阳城,他们这才回到了军营里。
  
  如在河阴时那般,曹茂在南阳寻了处院子供刘继隆平日处理政务,并通禀了衙门,将这座院子所处的坊给管控了起来。
  
  一时间,南阳城内的百姓都知道城内来了位大人物,而刘继隆则是继续过上了埋头理政,时不时出城巡访乡野,探究民生的日子。
  
  有他在陇右打下的基础,加上他治国治吏打仗三手同抓的手段,凡汉军所过之处,不超过两个月便会更换原本的官吏。
  
  原本的局面是流官和本地豪强出身的胥吏,流官想要好好治理地方,就需要任用这些豪强出身的胥吏,因此流官对地方能改变的事情并不多。
  
  可汉军来了之后,刘继隆靠着关系庞大的学子群体,干脆将原本的吏员一扫而空,纷纷换上了流外的官吏。
  
  尽管会有语言问题,但只需要在衙门用极低的工钱雇佣几个识得地方方言和官话的百姓充为翻译,便能解决许多问题。
  
  刘继隆这种办法,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好的,这代表权力更加集中于衙门。
  
  只是对于地方上的豪强来说,族中担任的吏员被更换,他们许多隐匿的人口、田地便藏不住了。
  
  正因如此,随着河北的清丈和登籍造册不断进行,河北地区爆发民乱也越来越多。
  
  豪强们只需要稍稍开始蛊惑百姓,发点米麦给旱灾之下的百姓,这些百姓就宛若盲流般随从作乱起来。
  
  “烧!放火烧!”
  
  “衙门不给我们交代,我们便自己讨要交代!”
  
  “朝廷要均田,衙门却几个月不均,定是狗官不舍得田地,乡里们都去县衙讨个说法!!”
  
  随着刘继隆南下的消息传开,原本还在畏惧刘继隆威势的那些豪强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裹挟百姓去冲击衙门,放火烧毁官仓官库的事情屡见不鲜,河北道虽有兵马,但主要都在防御北边的奚人和契丹人,在河北中、南部的兵马并不多。
  
  面对烽烟四起的河北道,担任观察使的罗隐也很果决,直接请令从河南、河东等处调兵针对这些豪强开始讨平。
  
  不仅如此,为了彰显朝廷的诚意,他还分兵保护了那些世家的门庭,使得河北的不少世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选择作壁上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