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西巡路上
第548章 西巡路上 (第1/2页)“驾…驾……”
二月中旬,随着刘继隆出巡的队伍从东畿穿过潼关,来到阔别已久的京畿道后,关西百姓的民生开始如画卷般展开,供刘继隆了解。
自潼关向西,官道两侧都是已经开垦好的耕地,以及春耕结束后除草的百姓。
他们大多穿着陈旧的粗布麻衣,但形制完好,看得出这是专门用于干活的衣物,也能看出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
若是日子过得极为贫苦,那自然是不舍得穿着衣物干活,而是会选择赤膊上身。
昔年兵灾过后的洛阳百姓便是如此,贫苦时赤膊干活,除非天寒地冻,不然绝不舍得穿上衣服,生怕将衣服磨破。
如今能穿着衣服干活,每个人看上去都较为敦实,这便已经能够说明他们的生活如何了。
“两畿之地毕竟水利众多,只要朝廷政令通达,百姓便能将自己养的很好。”
官道上,刘继隆乘骑骏马与左右的斛斯光、赵英、安破胡、曹茂等人交流。
四人尽皆颔首,毕竟他们都是经过吐蕃奴役或兵灾逃荒的人,自然知道百姓日子不行的原因。
地方世家豪强之中的胥吏征收各种各捐杂税,其中大半征来赋税进了他们的腰包,剩下的则是在县、州、道的层层剥削下运抵两畿。
胥吏收了一贯的赋税,大唐能拿到的不过两三成,最后还得将钱粮都拿去供给京西北八镇和河北三镇、中原诸镇。
余下的钱粮又发百官俸禄,自然没有钱粮去修葺疏通各处水利工程。
等大汉将这些藩镇尽数解决后,重新整顿吏治,没有了那么多胥吏贪墨和衙门盘剥,百姓需要缴纳的赋税少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也提高了。
尽管大汉的军费虽然也长期保持在一千五百万贯左右,但架不住大汉各类财政折色在两千八百到三千万贯左右。
只是看正税,大汉的正税是大唐的五倍还多。
但如果算上杂税,大唐的税率则超过大汉税率近一倍。
更何况,大汉的赋税征收上来后,时常会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将钱粮发下去。
农业经济为主的背景下,百姓的自保能力是很弱的,老天爷稍微不赏口饭吃,便是坐拥良田也没有饭吃。
更何况各地的地理不同,同一时间线下,可能河南的百姓没有饭吃,但剑南道的百姓却发愁怎么把粮食卖出去。
朝廷要做的,就是合理协调钱粮物资,让各道百姓都能安稳度过灾年。
两畿的百姓过得很好,但北边的关内、陇西,南边的岭南、黔中则是过得另回事了。
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这两个问题,从上古到先秦,再到如今,可以说自古而今都难以改变。
想到此处,刘继隆不由看向了旁边汉军将士手中的旌旗,只见“大汉”二字在随着旌旗飘扬,如同旭日高升。
“岭南道的那些作物,种植如何了?”
刘继隆开口询问,赵英则是开口回答道:“朝廷依陛下所写《农政新书》种植那些新作物后,已经连续丰收两年了。”
“眼下各种作物已经扩种数十到三百余亩不等,且已经留种运往了云南、黔中等处种植。”
从东巡海军从洪武十二年正月返回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
他们带回的许多作物都在岭南道生根发芽,继而表现出了自己的优点和产量。
红薯产量在八百到一千斤左右浮动,土豆则是在二百到三百斤左右浮动,玉米产量最低,产量在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几斤不等,而花生则是稳定亩产在一百五十到二百斤之间。
在没有化肥,只有农家肥的这个年代,能达到这样的亩产已经不错了,毕竟刘继隆看重的是它们能在贫瘠、干旱的沙土地和山地上种植,没有水稻小麦那么娇贵。
“以如今的速度来看,若是朝廷大力推广,五年后这些作物起码能覆盖云南、黔中、岭南三道,再逐步不断向北扩散。”
刘继隆这话不是无故放失,而是有确切把握的。
毕竟这云南、黔中、岭南这三道的折冲府屯兵较多,只要朝廷下令,这些屯兵便只能埋头苦干。
在新作物和屯兵折冲府的配合下,新作物北上只是时间问题。
等待三道种植的差不多了,这些作物也就可以在大宁、辽东播种。
棉花搭配这些新作物,结合眼下北方气温还算不错的情况,肯定能开创个不错的局面。
哪怕未来二百多年的气温都在持续走低,但有了这些作物,汉人完全可以牢牢控制辽河以南的大宁、辽东流域,就更别提已经迁徙数十万人的安西、北庭了。
“这些作物的产量竟然有那么高,某还真的没有想到。”
“莫要说汝,便是某也没有想到。”
“哈哈哈哈……”
安破胡三人打趣着,而刘继隆则是看向他们,随即说道:
“在极东之地,这些作物还不算什么珍贵的东西,真正珍贵的是大陆上的黄金白银……”
“……”瞬息间,安破胡三人连带着赵英,乃至左右的汉军将士都屏住了呼吸。
面对他们的姿态,刘继隆视若无睹的开口说道:
“航海的风险自然有,但极东之地生产金银,光是极东之地那些群蛮从河水中淘洗的金银,每年就不下百万两。”
“若是他们有朝廷的开矿技术,每年起码能开采出价值六七百万贯的黄金白银。”
这些话,刘继隆自然有些夸大,但他要的就是夸大后的结果。
“陛下,若是东边能开采出那么多黄金白银,那朝廷何不直接派兵?”
斛斯光率先开口询问,其余人目光依旧死死放在刘继隆身上。
对此,刘继隆则是不假思索的摇头道:“朝廷的百姓太少了,况且日本的金银矿和南边南洋的金银矿就足够朝廷耗费心力了,极东之地的金银只能等朝廷人口稠密时再行开采。”
“不过在朝廷动手前,避免那些海上的大食人得知此事,朝廷倒是可以派遣一些小舰队去占领沿海适合开垦土地的地方,继而向内陆探索。”
“这件事情……”刘继隆顿了顿,目光看向安破胡等人:
“等时机成熟时,朝廷会准许勋贵、世家、豪强前往海外贸易,依率收税。”
“与其将精力放在朝中,倒不如想想办法去东边,多弄回来些金银。”
他话音落下,但并未觉得只凭自己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动大部分世家豪强和勋贵前往海外。
毕竟现在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依旧不成熟,况且作为食禄阶级,大部分世家豪强和勋贵还是更宁愿吃嘴边的食物,而不是苦哈哈的前往那所谓的极东之地。
不过这不要紧,大汉朝的体量足够大,在众多喜欢安逸的食禄阶级里,始终会冒出少量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对于大汉朝来说,这种人的数量太少了,但架不住大汉朝体量大。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想要去探索极东之地,那也足有数千人。
这个规模的探索舰队,绝对是世界各国望尘莫及的。
想到此处,刘继隆余光扫视左右,他知道队伍中有不少勋贵和世家豪强的眼线。
只要这些消息传回去,那他的意图就达到了。
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以及大汉朝的后嗣之君了。
“驾……”
抖动马缰,他加快了马速,而后方的安破胡等人则是陷入沉思。
只是沉思片刻,他们便有了自己的主意。
想要知道极东之地是否有那么多金银很简单,只需要派人对两年前返回大汉的那些海军“询问”便可。
如果海外真的有那么多金银,即便他们不派人去,但始终给家中留下了退路。
就是不知道,自家陛下为什么会将这种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或许……
安破胡等人思虑片刻,很快便想到了自家陛下这么做的原因。
他们相互对视,并未戳破这些事情,而是抖动马缰,埋头跟上了刘继隆的身影。
几个时辰后,随着队伍扎营华阳,是夜不知道有多少快马趁着夜色东进。
只是几日的时间,不少有心之人便知晓了这则消息。
有的人察觉到了刘继隆说出这些话的用意,但并未有什么行动;有的人毫不了解,只是双目放光,派人前去打探消息。
与刘继隆预料的差不多,相比较远渡重洋去开采金银,他们还是宁愿留在中原。
毕竟中原的位置确实称得上得天独厚,家门口就有产量极大的金银,更有无数香料。
自海军探索南洋以来,江南的不少海商都加大了对南洋的探索。
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大汉从海上获取的香料越来越多,而陆上的丝绸之路虽然还依旧存在,但规模却每况愈下。
几日时间过去,随着出巡的队伍来到长安城北部的渭水河岸,远处的长安城令人心生向往,西门君遂也策马上前询问道:
“陛下,今夜是否在长安休息?”
“嗯……”刘继隆颔首回应,随即看了看还有些早的天色,又吩咐道:“汝等先带人布置宫中,朕与几位郡王往偏远村落去看看。”
“奴婢领命……”西门君遂应下,而刘继隆则是看向安破胡、斛斯光等人:“走吧,随朕去远处的村里走走。”
“是!”曹茂、安破胡、斛斯光等人先后应下,挑选了上百名精骑护卫后,便跟随刘继隆往长安西南方向的偏僻之地走去。
众人赶了大半个时辰的路,眼看走出长安三十余里,刘继隆便选了一个村子,随即走了进去。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晒太阳,见刘继隆等带着精骑前来的人,连忙起身朝他们行礼。
曹茂策马上前,对众人开口道:“请几位阿翁传村正前来。”
“是……”
几人见状,连忙派出一个人去请来村正。
过了一刻钟的时间,一名三十多岁,身穿绢布材质的青壮便小跑出村,隔着老远便开始作揖:
“不知贵人驾到,王李村村正李邦华有失远迎……”
曹茂见状示意身旁精骑,那精骑翻身下马,来到李邦华耳边低语几句,李邦华顿时紧张得手足无措。
见他慌乱,刘继隆温和地摆手:“不必多礼,某只是随便看看。”
“是、是……”李邦华冷汗直冒,擦着汗回应,同时为刘继隆引路。
刘继隆翻身下马,带着护卫的精骑们往村内走去,只见村里院子错落分开,基本都是土屋茅草顶,外围围上六尺左右的土墙。
这些百姓家中鸡犬相闻,几乎每家院里都养着十几只鸡鸭和一两只家犬,牛棚里也拴着健壮的黄牛或挽马,最不济的人家也养着骡子。
几个妇人坐在院里纺线,梭子在织机上飞快穿梭,时不时朝着刘继隆他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却不敢随意开口。
毕竟刘继隆等人身穿锦袍,且村正姿态卑微,肯定是城里来的贵人。
见百姓们投来好奇目光,刘继隆笑着看向李邦华:“李村正,劳烦带某去看看百姓的饭食。”
“不敢不敢……”李邦华心里紧张,却又不由得有些骄傲。
在刘继隆的开口下,他很快带着刘继隆走入了最近的屋舍。
院里的老农夫妇局促地站着,他们的粗布衣服虽然旧得发白,却浆洗得干干净净。
“阿翁不用担心,这是贵人来看看某等百姓过得如何。”
李邦华笑着安抚这对老农夫妇,刘继隆也和善笑着与二人打了招呼,随后在院内走了起来。
院内空间不小,起码占地半亩,有鸡鸭犬舍和牛棚,另有正屋和左右厢房,并有作为柴房和厨房的耳房和单独的茅厕。
刘继隆走入厨房,厨房内的村妇见他到来,连忙拘谨的停下手上活计。
不顾众人态度,刘继隆在众人注视下掀开厨房的米缸,只见缸内粟米还有大半,木架上的瓦罐里更是装着小半的油盐酱醋,梁上还挂着风干的野菜。
他点了点头,随后看向那对老农夫妇:“如今赋税可重?”
老农没想到刘继隆还会问他们问题,下意识看向了李邦华。
见李邦华点头,老农这才手足无措的干笑着回答道:“回贵人的话,每亩地按照产出交两成粮食,粮食够吃……”
“不知家中有几口人,几亩田?”刘继隆亲自动手拿起椅子递给老农,李邦华则暗骂自己没有眼力见,连忙提来两把椅子,让刘继隆和老妇坐下,而他则是站在刘继隆身旁陪笑。
见刘继隆如此和善,老农夫妇也放下心来,小心坐下并回答道:“家中有俺夫妇及两对儿媳六口,如今有三十亩公田和八亩私田。”
他们说完,李邦华也躬身补充道:“村里人家最少的也有二十几亩地,多的能有八十几亩,大部分都是公田,私田较少。”
“农闲时,衙门还雇人修渠筑路,每日给钱三十,如今村中的青壮基本都出去帮衙门干活去了。”
“若是每年农闲都去干活,一个男丁也能攒下一两千钱,足够买油盐酱醋和布匹过个好年了。”
刘继隆闻言点头,这才明白了村中青壮较少的原因,同时目光也注意到厨房里堆着的蜂窝煤和木柴,不禁点头:“看来都用上煤炉了。”
“对对对……”李邦华顿时来了精神,连忙笑着解释道:“自从官店卖出蜂窝煤和炉子以来,平日里烧水、取暖都便宜多了。”
他正说着,刘继隆则是看向老农的儿媳妇,也就是此前那村妇:“刚才见你正做饭食,能否端出来,让某看看。”
“这……”村妇为难的看向了李邦华,见李邦华点头,这才把桌子摆开,将刚才所做的饭食端了上来。
不多时,桌上便摆上了一碗粟米饭,另有一碟菘菜、一碟咸豆,还有一盆菜汤。
这些饭菜虽然不见荤腥,但由于油水充足,因此做出来也算香气扑鼻。
“农家粗食,令贵人见笑了。”
李邦华陪笑着,刘继隆则是笑着摇摇头,身后的曹茂也爽朗道:
“放在二三十年前,这样的饭食只有富户才吃得上,哪里算得上粗食?”
“对对对……”李邦华连忙接话,接着补充道:
“如今县境的百姓,虽说不追求吃穿享用,但顿顿都能吃饱饭,年年都有余钱。”
“这些事情若是放在从前,自然是想都不敢想,全靠圣人治理有方。”
对于他的这些说辞,刘继隆并未反驳,只是笑着看向他道:“村中可有富户?”
“有!有!”李邦华连忙点头,随后便明白了他的意思,抬手行礼道:“贵人这边走。”
刘继隆见状与老农夫妇点头招呼,随后起身在村正李邦华的引领下走出这处院子,又走过弯弯绕绕,最后来到村中晒场。
平整的晒场不远处,两处青瓦黄墙的院落格外引人注目,比起方才见过的茅屋要富贵许多,确实能称得上富户。
“陛下,这就是村里最体面的两户人家了。”
李邦华低声说着,随后便见刘继隆自行走向了其中一家。
见他选好,李邦华连忙小跑上前,提前敲门。
开门的是个穿着绢布直裰的中年男子,见这阵仗先是一怔,随即便要行礼。
“不必如此,某只是奉衙门的命来看看百姓过得如何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