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豪华轿车
第8章 豪华轿车 (第1/2页)原来,沃森来华后一系列对智力的吹捧,促使民间重新燃起了对“少年天才”的渴望。
智力被拔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版界自然也投其所好,想办法编纂出一些“沃森教授精选”的智力测试题。这些题大部分都不具备真正科学价值,却很能提供情绪价值。
因为受测者往往能够拿到较高得分,使得他们相信自己是智力高超的天才。
翌日,余切去灯市口和西单的图书街转了一圈,买回来好几本书,一套今年的卷子。
卷子是根据高考生的回忆手写的“枪版”,可以用来给考生估分。历来高考结束后,命题组会在第二年给出简略答案,考生当然等不及官方答案,因此会在考完试后一段时间内,根据记忆写下题目,找高手做出来充当“参考答案”。
而那些书都是近两个月出版的“智力测试题”,里面包罗万象,既有对常识的考察,也有大量简单运算。
只见到这些测试题的上面,竟然都有“沃森”的名字。有的甚至作者都是“詹姆斯沃森”,书腰上还写着“1962年诺奖学者沃森著作”。
再看看上面的照片——这不是美国影星马龙白兰度吗?
宽肩膀,大背头,穿着考究的西装,宽阔的下巴……
这是饰演一代教父的男影星!
沃森可不长这样啊。沃森是一个瘦麻杆,女人缘很不好。他做梦都想长成教父那样。
余切随便找了一套题测下来,发现自己竟然得了满分。
这当然不可能了。
那余切岂不是古往今来,人类世界最聪明的人?他之所以得到满分,是因为试卷只能有这么多分。
如果能有三百分,四百分,那他不就能超过爱因斯坦,超过上一个世界最聪明人类,德国文学家歌德?
这题有问题!
他回去把测试卷拿给张俪做,他自己负责做今年的高考数学、英文卷。
两小时后,两人互相给对方阅卷。结果都得了高分。
张俪这边智力得分超过150,妥妥的天才无疑。但她显然不可能有那么高。
余切说:“这题过于简单了。我做过詹姆斯沃森出的卷子,比这个难得多。”
张俪道:“这上面的题涉及到的题目又有图画,又有逻辑、词汇……肯定是有章法的,不可能胡编乱造。但也确实太简单了,我也不相信我那么聪明!”
既不是胡编乱造,又确实货不对板……
余切一拍大腿,一下子想明白了:市面上流行的是给幼儿用的测试卷,连中学生、小学生都不用了。
根据人类不同的年龄段,智力测试卷有不同的测题组,分为成人组、少儿组和幼儿组。
由于人的词汇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在发育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进步,因此任何一个大人放在幼儿组当中,都是神童中的神童。
这些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接着,张俪又根据余切做出来的考卷答案来给自己判分。
只见到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失分点,极为谨慎的给分,最终算下来后轻叫了一声!
“怎么了?”
张俪抬起头,愤愤道:“数学英语都考得比预料的好!我怕是报低了。”
张俪报的是广播电视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传媒大学。她擅长交际,如今丈夫又是文化领域的一座高峰,自然会往这个方向去报考志愿。
“你报的是新闻系,对不对?”
“对。广播电视学院王牌专业不多,新闻系的就业面广,出来进报社,做传媒,搞公司都可以。”
张俪苦恼道:“报低了……早知道,应该冲一冲更好的学校。”
她相当难过,站起来绕着房间兜圈。苦兮兮的趴在椅子上,抬头望着余切,感觉像丢了多少钱一样。
余切捏了捏张俪的脸,心里却想到另一件事情:
张俪报了新闻系,以后搞文化领域……岂不是走了陈小旭的老路,那陈小旭将来又怎么办呢?
在原时空,张俪是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商人,而陈小旭却是个传媒大亨。
唉,不管了。
我早已经改变了许多事情。
这一时期报考志愿都是考前来报考的,因此考生趋于求稳,常常有能上一流大学的分数,结果却上了二三流学校的情况。
不求稳的人,就像之前的余切一样,年年复读。
余切转而安慰她:“广播电视大学也不错,很多央台的人都在那里学习。学校不在好,而在于对得上你的志向。”
“可是……”张俪挺难过,“我的志向是做生意啊!只是我要做文化领域的生意……我早知道成绩能再好那么多,就报考财政金融学院,或者是冲一冲人大。”
也是这个道理。
慢着!
余切忽然想起来,再过两年,广播学院就要独立出来一个新系——广告学。历史上,广播电视学院的广告系十分辉煌,一批传媒领域的知名人士都出自此系。
央台后来的台长,凤凰台的总裁……九十年代后的这些俊秀,都出自这个广告系。
广播电视学院的广告系虽然成立的不算早,却凭借着坐落于京城,发展得飞快。广告系成立的那一年,许多考生还不愿意来报考,以至于收分很低,不久后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专业,数年都位居转入专业人数的数量之首。
想到这里,余切道:“你报考的这个学校大有作为,不要看轻自己将来的母校了。”
张俪听见余切的语气很认真,也不好再抱怨了,而是说:“我最近有些患得患失,思想上很焦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感觉我都不像我。”
思想上焦虑?
现在学也要考上了,以后的用度也不用愁,到底还焦虑什么?
“我看你啊,是欠学习了。一让你轻松下来了,你反而浑身不舒服。”
正巧,桌上全是没做完的测试题。余切道:“我们换个地方,再来好好抽查你的学习情况。”
“又查?还查?”
张俪拗不过他,不一会儿,黄花梨木大床上,又响起一应一和的声音。
只听得余切道:
“有一户人家,五个人,晚上要过一个独木桥。但是他们只有一盏灯,这盏灯只能用三十秒,而他们都要过桥!这五个人过桥时间如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