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汉中之战:曹刘争霸
第330章 汉中之战:曹刘争霸 (第1/2页)建安十六年秋,长安城头的魏旗轰然坠落。
马超银甲白马立于未央宫前,手中银枪犹滴鲜血。
庞统疾步而来:
“将军,细作来报,韩遂已连夜拔营西遁!”
原来,由于阎行战死,马超又用闪电战攻破长安。
原本还在扶风驻扎的韩遂顿时怂了,干脆率兵退回西凉。
选择了继续观望局势。
“哼,老贼倒是识相。”
马超冷笑一声,由庞统这个外置大脑辅佐他。
他几乎不会犯错。
就连马超自己都没有想到攻取长安的战事,会进行的如此顺利。
忽闻城外鼓乐喧天,原来是刘备率大军行至霸陵。
马超、庞统等人率众出迎,刘备勉之。
既入长安,刘备又传檄各地,让他们归顺朝廷。
京兆、扶风、冯翊等地,乃纷纷上表请降。
刘备遂一口气全吞了河南连带着关中地区。
接下来,就是要将之慢慢消化掉。
同时,曹魏大军进行战略转移时,大量迁民、焚毁田舍。
为河南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都是需要刘备接下来头疼的问题。
当然,在此之前,还有最后一件事须待刘备决断。
……
长安,未央宫前殿内。
炭火盆烧得正旺,刘备端坐主位。
“诸位将军一路舍生忘死,奋战至今,故寡人乃得有两京之地。”
刘备抬头环视,“今日召尔等前来,便是商议我军下一步进军对策。”
“如今河南之地、关中之地,皆我所有。”
“然魏贼南遁于蜀地,妄图继续与朝廷作对。”
“故依公等之见,寡人是接着战呢?还是暂时停战,休养生息。”
“在座诸位,都是寡人信得过的,尽管畅所欲言无妨。”
刘备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或者说他拿不准自己的主意是否被大众支持。
一口气闷了关中与河南这两块大地,肯定是需要很长时间消化的。
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大军正是节节胜利之时,而魏军又兵败如山倒。
何不趁热打铁,一举拿下整个西川之地呢?
只要曹魏一灭,剩下的东吴,刘备有信心直接传檄而定。
如此一来,天下不就直接一统了么?
“兄长!”
张飞突然拍案而起,震得茶盏叮当乱跳。
“如今曹贼只剩益州那点地盘,此时不灭之,更待何时?”
“只要兄长一声令下,俺老张立马带兵入川!”
关羽丹凤眼微眯,抚着长髯说道:
“当年光武皇帝平定陇右之后,即刻南取巴蜀。”
“并言道:‘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今兄长已得陇右,如何不取蜀?”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受曹操影响,成了讽刺人贪心不足的意思。
不过其最早是出自光武帝刘秀,人原话的意思是我既然得了陇右,就该取蜀地。
你们这些当手下的可得为我努力啊!
如今关公搬出刘秀的例子,自然有勉励刘备之意。
刘备沉吟半晌,又问底下人道:
“公等皆以为寡人该取蜀地么?”
马超突然单膝跪地,铁甲铿锵作响:
“末将愿率西凉铁骑为先锋!十日之内必破阳平关!”
银盔下的眼睛闪着狼一样的光,“如今曹魏在中原输得一败涂地,益州士人首鼠两端,未必肯继续相助曹贼。”
“此时不取,待将来曹魏站稳脚跟,悔之晚矣。”
刘备见此,忍不住慨叹道:
“诸君壮志,备岂不知?”
“只是自陈地转战至此,将士甲衣未及浣洗。“
“唯恐公等疲敝耳。”
“既然诸君战意如此高昂,寡人也就放心了。”
“实不相瞒,寡人亦有取蜀之意。”
言罢,即下令各部将校着手准备征蜀事宜。
或有人谏曰:
“昔定策时,但言取河南、关中而已。”
“今两京既复,已酬初志。”
“伐蜀非原议所及,宜咨李相。”
这是在提醒刘备,当初定下战略时,就说了只攻克河南与关中。
如今顺利收复两京,大家已经完成了既定目标。
攻取蜀地,不在原计划内,应当与李相商议商议。
刘备欣然从之,即差人将此事告知了尚在雒阳地区抚定京兆的李翊。
时李翊与陈登都在雒阳,得知刘备还要征蜀的消息后,皆感到震惊无比。
“不是说好只攻取河南、关中么?齐王如何又说要取蜀地?”陈登诧异地说道。
李翊眉头紧皱,无奈地说道:
“必是战事进展十分顺利,齐王自以为傲睨得志。”
“觉得现在便可一统天下,不须费事。”
“只是齐王却忽略了一件事——”
“战事之所以如此顺利,乃是因为我等为此筹备数年时间,一切都在庙算之内。”
“如今骤然决定取蜀,非我等所能为也。”
见李翊都持悲观态度,陈登也忍不住慨叹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蜀地不在原计划之内,子玉可得好生劝谏齐王啊。”
私下里,陈登与李翊都是表字互称。
“……呵呵,此事却难呐。”
“元龙岂不知齐王之性情,一旦决定某项使,纵是李某亦难劝说。”
刘备是一个上头了,敢顶着箭雨要亲自去砍曹操的人。
何况如今齐国优势之大,使得刘备难免对当前形势有所误判。
认为凭借现有国力优势,一鼓作气统一天下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但其忽略点的在于,强大的国力背后,是需要人谋的。
“李某只能试试……”
李翊望了眼案上的图册,上面记载的是京兆地区的户籍人口。
这段时间他一直忙着与陈登清理户籍,将原河南之民遣返回去。
后续组织屯田,战后生产工作都还没个头绪。
在塞一个战后的蜀地进来,光是想想都觉得头大。
于是,李翊乃执笔写下一封《谏止伐蜀疏》。
其书略曰:
“臣翊诚惶诚恐,昧死上言。”
“伏惟大王以神武之资,克复两京,功盖寰宇。”
“然臣闻将议南征,中夜抚膺,不能自已。”
“夫三军将士自出师以来,转战千里。”
“甲缝生虮,刃口卷缺,今方得小憩。”
“复驱之入蜀,恐非仁主所为。”
“马超、关羽、张飞等皆熊虎之将,位列帅帐,岂知营卒‘胫无完肤、掌尽龟裂’之苦?”
“今将士凯旋思归,若强令远征,臣恐赏钱未发而怨声已起。”
“且关中之地,白骨未收。”
“河南之野,疮痍满目。”
“百姓易子而食者方得喘息,大王仁德布于四海,岂忍复征徭役?”
“臣近日检校府库,存粮仅支二月,箭簇不足十万,伤药所余无几。”
“若远征巴蜀,耗费必倍于前。”
“昔日光武‘得陇望蜀,实因公孙述已成瓮中之鳖。”
“今曹操虽败,然宗族尚在,汉中精锐未损,必效死固守。”
“更兼蜀道艰险,固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者,此岂虚言哉?”
“臣愿大王暂罢南征之议,厚赏有功将士。”
“抚慰新附百姓,蓄力以待天时。”
“今两京既复,汉室重光,正当休养生息,徐图大业。”
“若遽起刀兵,臣恐‘前功未固,后患已生’。”
“涕泣陈词,伏惟圣鉴。”
“臣翊顿首谨奏。”
“建安十六年秋,九月甲子。”
李翊在劝刘备不要接着攻打蜀地这封谏疏中,也算是给足了自己的理由。
大致分为三点。
一是将士们接连作战,已经十分疲敝了。
像马超、关羽、张飞他们这帮人虽然主张接着作战,但那其实是因为他们是最高军事统帅,不知道底层士兵有多辛苦。
领导们只要拍案做决定就行了,底下的员工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即便关羽爱兵如子,但他毕竟是最高军事统帅。
他所听到的,见到的是肯定有局限性的。
不可能真真正正对底层士兵,完全感同身受。
其二,则是眼下打了胜仗,士兵们都盼着回家领赏。
再让他们接着去打蜀地,士气就要大打折扣。
何况河南、关中满目疮痍,亟待休养。
大王你又怎么忍心继续打仗,耗费民力呢?
须知征蜀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的齐国国库恐怕不能支持大王你接着攻打蜀地了。
并且李翊还专门指出,拿刘秀“既得陇,复望蜀”的例子来举例也不恰当。
当年的公孙述败局已定,而如今的曹操基本盘还在。
他们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守汉中,不会像长安、雒阳那样随意放弃。
况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攻打的难度完全不亚于攻打河南关中。
有此三点,李翊便劝刘备仔细斟酌是否还要接着进兵。
刘备看完李翊的谏疏之后,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当即回信——
“备致子玉丞相:”
“得览谏书,再三捧读。”
“卿在京兆抚民理政,夙夜匪懈,备心甚慰。”
“今又远虑深谋,诚为股肱之臣。”
“细思卿言,伐蜀之事,确属激进。”
“然今我齐军新胜,魏师屡挫,若全然止戈,恐失天予之机。”
“窃以为当取汉中——此乃益州咽喉,得之则蜀地如在囊中。”
“他日养精蓄锐,再图西进,岂不易哉?”
“至于方略,拟以大军压境。”
“曹操连败于孤,已成惊弓之鸟。”
“今见旌旗蔽日,必弃城而走。”
“昔日光武取陇右,亦是先声夺人。”
“卿可宽心,备必不使将士徒耗性命。”
“秋深霜重,卿宜善自珍摄。”
“京兆诸事,仍赖卿劳。”
“齐王备手书。”
刘备在信中肯定了李翊的忠心,并承认攻取蜀地的想法确实太过激进了。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再怎么着,也得拿下汉中才行。
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只要拿下这个益州门户,即便撤军,等将来恢复元气之后复来。
取西川也是易如反掌。
至于李翊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刘备的看法就是赌一把。
粮草最多只能撑两个月,那就只打两个月。
两个月没拿下汉中,就撤了,避免扩大损失。
至于军心动荡,士气大减。
刘备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在汉中堆人数来吓跑曹操。
毕竟曹操这辈子面对自己,几乎是屡战屡败。
如今见自己在汉中集结了这么多兵马,说不定骨头一软,直接就会像当初放弃雒阳、长安一样。
把汉中也让给自己。
刘备确实抱着一点侥幸心理。
反正自己人已经在长安了,离汉中就只有咫尺距离。
要是没去一趟,岂不是白来了?
何况汉中作为高祖皇帝的龙兴之地,于老刘家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
刘备说什么也要拼一拼。
在向李翊说明此事之后,刘备便将齐国国事暂时委任给了李翊代管。
他到底是决定发动此次汉中之战。
长安城外的点将台上,秋风吹动着刘备的衣袍。
台下五万大军整齐列阵,但细看却能发现不少士卒眼中带着倦意。
“大王,真的不听听丞相的意见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