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五大将军,六镇扩军
第二百七十五章 五大将军,六镇扩军 (第1/2页)大堂内,一张详细的北疆堪舆图正赫然挂在中间。
李骁的手指沿着河西走廊的边界缓缓移动。
望向堂中众人,沉声说道:“这巡抚不同于寻常官吏,既需统筹钱粮赋税、安置流民分田,亦要监管地方教化,确保汉名汉制顺利推行。”
“日后甘肃百姓纠纷、水利修缮、商贾税赋,皆由巡抚定夺。”
见众人面露思索之色,李骁加重语气:“但这巡抚之权亦需制衡。军权仍归各地将军,巡抚无权调兵。”
“如此文武相制、权责分明,方能让甘肃长治久安。”
李骁话音落下,众人纷纷喝道:“我等谨遵大都护敕命。”
随后,负责文书事宜的李书荣手持一卷染着金边的布帛站了出来,挺直腰杆,激昂的声音说道:“今河西走廊初定,百废待兴。”
“考功司参军张兴华,熟稔民政、善理钱粮,特免去参军之职,擢任甘肃巡抚。”
“即日起主管甘肃之地民政要务,凡赋税徭役、城池修缮、百姓安置,皆可全权定夺。”
话音落下,堂中众人的目光全部落在了张兴华的身上,夹杂着惊讶与艳羡。
要知道这可是北疆的第一位巡抚啊!
不过张兴华乃是最初一批投身北疆的文官,原本是敦煌刺史,主管敦煌一地的民政事务。
而仅仅是过去了几年,却已经成为了负责整个河西走廊民政事务的封疆大吏。
李骁对其的信任与重视,可见一斑。
显然,这件事情,李骁也早已经知会过张兴华,今天只是走个正式的流程。
所以,张兴华的反应很正常,抬头看向李骁,坚定的声音抚胸喝道:
“属下定当鞠躬尽瘁,不负大都护重托。”
说罢,便从李书荣的手中接过了这道敕令,代表着其身份的正式生效。
李骁微微点头,看向张兴华沉声说道:“上任甘肃巡抚之后的首要事情,便是做好甘肃百姓分田,尽快恢复民生,招募逃窜至山中的百姓。”
“其次,就是修建虎狼关,将其变成悬在河西大地上的利剑。”
“遵命。”张兴华重重的点头说道。
随后,李骁又看向了罗猛等将领:“这甘肃之地,西连高昌,北靠北疆,东接河西千里沃野。“
“昔日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饮马祁连,皆因这咽喉之地关乎天下命脉!”
李骁站起身来,指向东方西夏的方向:“夏国虽败,但其狼子野心不死!”
“他们丢了这块肥肉,必然倾举国之力反扑!”
“所以,我北疆需在甘肃集结重兵予以镇守。”
随后,李骁沉声喝道:“第四镇副都统罗猛何在?”
罗猛大踏步的站了出来,右手抚胸道:“末将听令。”
凝望着他的身影,李骁声音铿锵如金石相撞:“删乐城一战,你率领第四镇独抗夏国三万大军。”
“火烧删乐城,覆灭夏国中路军,成为了河西之战扭转的关键。”
“战功赫赫,自当拔擢。”
“现任命你为甘肃将军,掌甘肃兵权,率第四镇兵马,镇守河西走廊。”
话音落下,旁边的李书荣连忙将写有‘甘肃将军’任命的敕书,双手举起递给了罗猛。
双手捧着敕书,罗猛面容坚定,大声喝道:“末将遵命。”
“必率我北疆儿郎,守好河西走廊。”
“若甘肃有失,末将愿提头来见。”
李骁微微点头,粗糙的手掌重重的拍在了罗猛的肩膀上。
凝声说道:“甘肃,就交给你了。”
对罗猛来说,这是信重与荣耀,但若甘肃有失,那便成为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提头来见’这四个字,可不是简单说说的。
因为北疆军对战争失败的容忍度很低。
战死光荣、投降可耻。
这八个字可是印刻在每一名北疆军士兵骨子里的。
即便是一场小败,李骁也会追究将领和士兵的责任,该杀就杀,该撤就撤。
若是换成了甘肃失守,此等惨败结局。
不用李骁动手,罗猛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此刻,罗猛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毕竟甘肃六府二十多万人的安危就扛在了他的肩头,既需要面对甘肃新附百姓可能掀起的暴乱,更要面临西夏随时发动的反扑。
容不得丝毫懈怠。
但无论如何,罗猛却已经正式成为了北疆第五位执掌地方兵权的将军。
前四位分别是大漠将军李东江、阴山将军李东山、西海将军李东河和伊犁将军李骜。
因为北疆兵民一体的机制,这四人除了掌握当地的兵权之外,更掌管着所有的民政事务。
隐患很大。
所以,等到河西的这五十多万百姓分散去了北疆各州之后,李骁准备仿照甘肃设立巡抚制度。
慢慢收回四大将军手中的民政权力。
只不过,北疆始终都是以武立国,他们手中的民政权力不是李骁给的,而是北疆的形势需要。
想要完全收回,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逐渐充实人口,慢慢改革。
更何况,因为战争的需要,李骁还准备继续增强各部都统的实力。
完成罗猛的任命后,李骁负手立于议事厅中央。
他扫视一圈麾下将领,嘴角忽而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紧绷的空气瞬间如弓弦稍松,将领们互相对视,眼底不约而同闪过了然的光芒。
“最后一件事,想必诸位早有耳闻。”
李骁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从每一名将领的身边走过,观察着他们的神情,淡淡的说道:“没错,我们要扩军了!”
话音落地,厅内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众将眼中跃动着兴奋的火苗。
他们虽然没有其他的心思,但谁不愿意自己手中的兵力更多呢。
李骁大步走到悬挂着北疆舆图的墙前,掌心重重按在地图中央:“如今的六镇兵力,不过是雄鹰尚未丰满的羽翼,如何能承载开疆拓土的宏图?”
“河西之战,乃是我北疆挥向天下的第一刀!”
说罢,指尖如利剑般划过西夏疆域,声音冷厉:“夏国新败却仍负隅顽抗,不日我们便要再次发动东征,踏平兴庆府,将夏国彻底从版图上抹去!”
李骁的目光转向北方草原,神色愈发凌厉:“还有那草原诸部,整日在边境烧杀抢掠!”
“我要让他们知道,北疆铁骑所至之处,草原皆为我北疆牧场,万马皆为我北疆用,昔日突厥汗国的版图,必将在我北疆手中重现!”
巅峰时期的突厥汗国,东起辽河上游,西到里海,南至帕米尔山区,北抵贝加尔湖,面积高达835万平方千米。
如今的北疆比起突厥汗国的版图还差的远,即便是拿下了东部草原诸部,也还不够。
在七河西部,还有大片突厥故地等着北疆去收复。
“我等还要南征中原,收复汉家故土,身为汉家子孙,岂容山河破碎?神州华夏为异族所取?”
“更要西征王廷,取下那昏君首级,祭奠萧王在天之灵!”
李骁低沉的声音在大堂之中响起,夕阳越发暗沉,却将他眼中的熊熊战意映得愈发浓烈。
厅内将领们热血沸腾,纷纷握紧拳头,抚胸大喝道:“愿随大都护,踏破山河!”
“愿随大都护,收复汉家天下!”
呼声如雷,震得大堂外的亲兵都不禁挺直了腰杆。
而李骁望着麾下群情激昂的将领,嘴角的笑意化作志在必得的锋芒,继续说道。
“我等有开疆拓土的雄心,有恢复汉家天下的壮志,更要有让四方蛮夷跪地臣服的赫赫军威!”
“本都决议,扩军。”
“第一镇增兵一万,其余五镇增兵五千。”
李骁在建立六镇之初,规定的兵额便是每镇两万五千人。
五个千户为一个万户,五个万户为一镇。
只不过当时,北疆人口不多,只能缩减每镇的规模。
如今,有了西夏十万降兵和数十万百姓的补充,六镇的编制也终于能像模像样一点了。
之前,一个万户麾下只有三千人,的确是对不起万户这个名字。
人家金国的万户府,根据情况不同,也都有四到七个千户不等。
所以此次扩军,主要是为了恢复各万户的编制。
因为本质上来说,万户才是北疆军的基本战斗单位,镇也只是万户的集合而已。
每镇万户都是李骁的心腹,可以直接听命于李骁。
只是因为万户数量太多了,为了方便作战,李骁提拔了一些人为都统,命其暂时统管其他万户。
就像是第四镇,罗猛是李骁的姐夫,属于外戚;铁头出身于武卫军,更是李骁的玩伴,至于莫军乃是金州游牧部族的首领出身,听命于李骁。
三人并非一个派系,相互监督制约,只是在战争时候听命于罗猛这个副都统。
一人有异心,其他两人也不会跟随,大大降低了割据叛乱的风险。
所以,李骁增加各万户麾下的兵力,并不是坐视六镇都统的实力膨胀,反而也是一种限制。
扩军之后,每个万户有五千兵马。
其中包括一支三百人的重骑兵队伍,每名重骑兵配备两名辅兵,实际上也是轻骑兵。
每个重骑兵百户由六十名重骑兵和一百二十轻骑兵组成。
加起来正好是一个千户。
河西之战后,北疆军俘虏了大量的西夏军队,缴获了不少重甲,虽然质量各异。
但也足够让北疆的重骑兵增加将近一倍了。
然后则是一支三百人的神臂弩队,很多也是从西夏军中缴获的。
最后就是一支由二十门虎尊炮组成的神机营。
而神机营和神臂弩的编制都是副千户,直接听命于万户。
所以,每个万户下辖五个千户和两个直属副千户,共计五千人出头。
三个万户又组成一个镇,直属一个由二十门神威大炮组成的神机营千户。
不过,唯一特殊就是李骁直接统领的第一镇了。
此次将会扩张一倍的兵力,变成四个万户,总兵力达到两万人。
实际上就和当初第一镇和第四镇的兵力加起来一样。
而如此大规模的扩军,伴随着的就是各部将领的升迁调动,这才是让他们最高兴的地方。
“李东水何在?”
随着李骁的喝声传来,堂中走出一名将领。
三十多岁的年纪,体型高大魁梧,面容坚毅,正是李骁的堂叔,也就是李东河的亲弟弟。
排行老四的李东水,原名李四水。
“命你为第十九万户,归属第一镇统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