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省试名单出炉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省试名单出炉 (第2/2页)若没有涓滴经济学,谁肯跟他走?
自然,蒲宗孟不会忽视韩维带来的挑战。
所以,除了继续写文章外,蒲宗孟还在加大力度的舔赵煦。
具体的形式是,三天一贺,五日一赞。
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写札子颂扬元祐政治。
这不,刚好科举省试将要放榜了。
蒲宗孟就针对着今年省试的种种改革,不断的翻着花样的吹着彩虹屁。
什么‘祖宗以来,唯陛下之制,最为切中时弊’、‘尧舜以来,以陛下选贤取材之法,最为得法’。
赵煦听得,耳朵都要生茧子了。
但,这却是他所欢喜的。
所以,蒲宗孟每次上札歌颂,赵煦都会赐给茶酒、点心甚至金银,以兹嘉勉。
不是他喜欢听人拍马屁。
而是,封建社会的体制下,大臣们的歌功颂德是皇帝的基本需求。
君不见,康熙日射兔子三百一十八只,不止群臣歌功颂德,康熙本人更是骄傲不已,不止一次把这个丰功伟绩,拿出来炫耀。
难道康熙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成绩水分大的很?
知道的。
纯粹是他需要神化自己!
说老实话,赵煦没有亲自下场,指使冯景在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编造‘官家一天就读通了孔圣人的全部文章’、‘淮南大旱,官家在宫中为灾民祈福,上苍感动,终于降下甘霖’、‘官家的圣德是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等恩情小作文。
已经是很有节操的表现了。
于是,在科举省试成绩出来的前一天,三月庚午(23),赵煦下诏,以佐国有功的名义,进左相吕公著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两百户,进右相蒲宗孟,为正议大夫,加食邑六百户,食实封一百户。
其他执政,则循故事依次加官进爵。
也是在这天上午,礼部将今年科举文武举,包括算学、律学考试的录取名单,送到了宫中。
赵煦只是扫了一眼名单,他就靠到了坐褥上。
“风雨欲来呀!”
算学、律学以及武举,哪怕赵煦很重视,但舆论也好,朝臣也罢,基本不关注、不关心。
于是,礼部呈奏的名单,自然是将省试的正科进士们,写在最前面。
因为,省试成绩已经出来了,自然的,考生的信息也就可以公开了。
所以,赵煦看到的名单,是有着所有合格进士的全部身份信息的。
而在礼部所奏报的今年科举省试名单中,排名前五十的考生,有超过二十人的名字后面,都有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开封府某司公考吏员。
而整份名单……
赵煦粗粗看来,起码有两成以上的合格进士,都有着类似的身份。
赵煦知道的,这份名单一旦明天公开。
那么,必然将引起轩然大波。
搞不好……不对,应该是一定有考生会借此生事。
面对关乎着自身前途、命运的科举考试,很多人哪怕无风都能掀起三尺浪。
何况,还能找到借口和理由?
这也符合,大宋每次科举改革后的客观规律——
真庙时,严格糊名弥封制度,于是真庙咸平五年,陈恕知贡举时,就发生了大规模考生闹事事件。
特别是陈恕老家的士人,因为录取人数少于其他地方,尤为沸腾。
于是,士子们就开始制造各种各样,写着陈恕姓名籍贯生辰八字的小人,胆子小点的,在家里鞭打、责骂。
胆子大的直接把陈恕放到开封府的道路上,拿着鞭子,公然鞭笞陈恕。
大中祥符元年,更是发生了落第士人周叔良等一百二十余人,集体到开封府投诉当科主考官晁迥,故意打压寒门,偏袒高门大户的事情。
而最大的科举闹事案件,出现在嘉佑二年。
对!
就是那一场被后人称为千年龙虎榜的科举省试放榜后。
因为欧阳修改变录取风格,导致一大堆挖空了心思,专门用着生僻字,玩弄文藻,堆砌词汇,比拼谁的用词更冷门的考生落榜。
于是,这些落榜者,群情激愤,在汴京城里大闹特闹。
欧阳修的住处,甚至在一天内就被人投进去了十几篇血书的《祭欧阳修文》。
对欧阳修大骂特骂。
将之形容为天下最大的奸臣。
欧阳修晚年的许多风波背后,都有当年落榜士子们推波助澜,到处宣扬的影子。
自然的,赵煦知道,今年省试放榜后,也一定会出现大规模士子闹事的事情。
想了想,赵煦对童贯吩咐道:“童贯,且去三衙,命御龙第一将指挥使狄咏速速入宫来见我!”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连仁庙都不会怕士人闹事,赵煦又岂会妥协?
既已知道,士人闹事是肯定会发生的事情。
那么,赵煦当然也要准备好棍棒。
谁闹事,就打谁!
没有什么,是棍棒打不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