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变法就不可能成功(北宋历史)
第57章 变法就不可能成功(北宋历史) (第1/2页)“但吕惠卿未能阻止回朝,熙宁八年,王安石再度拜相,吕惠卿则被外放出京。”
听到王安石再次拜相,王绾道:“王安石再度为相,证明其还有变法革新之志。可此时已非第一次拜相时,困难只会更大!”
李念点头道:“正是,王安石再度为相,可能得到的支持还不如第一次,且变法派也内部分裂,人心不齐。王安石想要实行的新法更难推行!”
第一次时虽是头一次做,但那时的变法派充满信心,人心相对较齐,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冲劲和拼劲。
现在虽是二周目,相比于一周目更有经验,可人心已不同了,赵顼对变法产生犹疑,变法派内部也发生了分裂。
而人心会变,也与这些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有关。
未得到王安石举荐前,吕惠卿、章惇、曾布都是些啥人?
其等虽有才干,可还未掌大权,还在受磨砺、慢慢熬资历的过程中,即便以他们的才干最终会成为宋廷重臣,可这个过程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
是王安石向赵顼举荐,让其等被飞速拔升,突然间便走完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路。
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较于举荐前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而身份地位的变化也会让心态想法发生转变。
就像人很穷的时候,会光脚不怕穿鞋的,很有勇气和拼劲,可等变得不穷了,反而会顾这顾那,失去拼劲。
“王安石对此也有些心灰意懒,且王安石身体状况不佳,熙宁九年时,屡次向赵顼请辞。也是这一年,王安石长子病逝,更加打击到王安石。”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的请辞被赵顼通过,赵顼应该想等王安石回来,但这次辞相离朝后,王安石再未回朝。”
“在王安石离开后,赵顼并未停下变法,反而亲自下场主持。”
冯去疾道:“这赵顼确有变法改革赵宋之志!”
有想法归有想法,能不能成又是另一回事,赵顼尽管也是皇帝,但他掌握的权力没法和始皇、汉武、唐宗这等强权皇帝相比。
李念道:“王安石辞相后,赵顼进行的改革主要集中于官制改革上,其想通过减少冗官冗政,来增强赵宋朝廷的行政效率,以及为朝廷节省开支。”
蒙恬听到这儿,问道:“这赵顼可是失败了?”
李念摇了摇头,笑道:“在赵顼在位时算成功了!”
蒙恬秒懂,在位时算成功,那等不在位时,那就是失败了……
“赵顼所进行的改革史称‘元丰改制’,这次改制有一定的作用,可惜赵宋的问题早已积重难返,赵顼没那魄力,也没有能力将冗官问题一改到底。”
以赵宋的情况,要真想解决冗官问题,就得将那些冗余的官员免去官职。
说好听点叫“精简官员”,不好听就是把这些人全给裁了。
可那些冗余的官员可不会傻傻站在那让赵顼把他们裁掉,他们为保障自己的利益,必会和赵顼对抗,甚至与那些不在赵顼裁员名单上的官员联手。
赵顼也不敢把这些人全裁了给放到社会上去。
儒家和科举其实便是设置一个圈子,既是为王朝统治者选拔人才,也是让优秀的人才被圈起来,使他们没有心思再琢磨造反谋逆之事,让王朝统治更加稳固。
可要搞大规模裁员,就是将这些好不容易给圈起来的“英雄”重新给放到社会上去,鬼知道他们最后会干什么。
崇祯当年也干过裁员这种事,结果一刀裁到了李自成那。
且赵宋的崇文抑武、优待士人的“祖制”也让赵顼很难动手,这“祖制”可不比其他祖制,是赵宋的统治根基!
赵顼要是大规模裁官,等于在自掘统治根基。
因而,赵顼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缝缝补补,不可能真解决赵宋的冗官问题。
“赵顼是一位很想有作为的皇帝,可其愿望虽好,但能力不够,且赵宋的问题植根于赵宋肺腑,他想要解决,就要有将赵宋给剖腹治病的决心。”
“但他不敢,一是其能力威望不够,二是他害怕将赵宋剖开后,没能治好病不说,反倒让赵宋直接死了。后者可能性极高!”
“赵顼有汉唐之志,想要赵宋也如汉唐一般,因而相比赵恒、赵祯,赵顼对外更强硬。既然是再造汉唐盛世,那至少在疆域上不能比汉唐差太多!”
“即使没法达到汉唐最鼎盛时疆域,也要把华夏之地归于一统,不然连大一统之国都尚未,又如何与汉唐相比?难道又要靠宋之文人吹捧?”
“因此,赵顼有着攻西夏、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元丰四年,宋军五路攻夏,本进军顺利,可因宋军主帅嫉功之故而致战败。”
好熟悉的剧情,这不是之前宋军也发生过的事,咋又发生了?
不管遇到哪路敌人,宋军都能打一打,甚至占上风,可往往局势发展是开局较为顺利,占据上风,中期出现问题,有主将指挥犯病的,有嫉妒其他将领有功的,随后便给敌人抓住机会,一波带走。
从赵光义北伐开始,宋军就有这些问题,这么多年,居然还这样……
蒙恬摇了摇头,不知该如何评价,只道了一声:“这宋朝……可惜了那些宋军士卒!”
宋军士卒能和辽军打,能和西夏军打,不输其等,可因为宋军这些高层将领战败。
“此番五路攻夏虽败,但赵顼并未丧失雄心,他仍旧想攻夏。元丰五年,他下令修筑永乐城,此城若得修建,可困住兴州境内西夏军,有利于接下来宋军攻夏。”
“然而,赵顼的计划很好,只是西夏人又不傻,哪会容他建成此城?出动大军攻陷永乐城,宋军伤亡倒是不大,可在建城的民工匠人失陷于西夏。”
被敌人夺走大量匠人,比直接的将士折损更难接受,因为工匠可提高敌人的生产力,使敌人实力变得更强。
“在这以后,赵顼便失去了斗志,不再琢磨攻打西夏,实现他的‘使大宋比于汉唐’的大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