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4章 新航母新时代(第三更,求订阅)
第2084章 新航母新时代(第三更,求订阅) (第1/2页)就在李毅安心念念着“青春版B2”的时候,准备来个隐形的天空舰队时,在航空工业公司机场上。
一架“鹞”式战斗机正被牵引车缓缓拖出,灰色蒙皮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鹞”式战斗机是英国研制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在其研制期间,SEA海军陆战队就深感这一战斗机能满足其前线航空火力支援部队的需要。因此海军陆战队购买了一批“鹞”Mk50,重新编号为AF-1战斗机,部署在两栖攻击舰上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和侦察。
虽然其满足了可以两栖攻击舰上起降,且不能用蒸汽弹射器和阻拦钩的优点,但是海军陆战队对其性能并不满意。毕竟,其在航程和有效载荷方面稍显尴尬,按短距起降的外挂配置,“鹞”式战斗机的有效载荷还不到A-4“天鹰”的一半。
于是很自然,霍克·西德利和南洋航空工业公司一碰头,琢磨联合开发一种性能更强的“鹞”,先是想着改发动机,于是研制出来新的飞马15,推力增大了,但发动机直径也随着增大了7公分,装不到老“鹞”的身体里去了。
去年12月,双方联合完成了新鹞的规划,由飞马15提供动力,用于取代原来的老鹞。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将老鹞的有效载荷和射程增加一倍,所以当时得了个非正式的编号叫AF-1。
南洋航空工业公司直接操刀对进行了改进,包括机翼、进气道、尾喷管等,成为原型机,AF-1“鹞”保留了上一代老鹞的基本布局和推进形式,但改动量仍然非常大。改得最彻底的是机翼,新鹞采用的一体式超临界机翼,增加了相对厚度、翼面积和展弦比,后掠角则有所减小,采用了自动偏转的襟副翼、并在前缘根部增加了大边条,以及可以自动展开的襟副翼,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飞行性能和载荷能力。
虽然它的机体加大、且新机翼更大,但由于大量采用复合材料,总重量反而比老鹞轻了550公斤。
而从去年12月至今,AF-1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飞。
这会试飞场混凝土地面旁的草坪上还凝着清晨的雨水。
试飞员李中洲站在飞机阴影里,地勤组长老赵突然按住他的肩,说道:
“李长官,今天要啃硬骨头了。”
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今天是垂直起降,鹞式战斗机的事故率是相对较高的,三倍于F2战斗机,尤其是在起飞和降落阶段,也与飞行员操作失误有很大关系。
而其中,垂直起降落又是最危险的环节。
“只是正常的飞行而已。”
刚过四十岁的李中洲,是SEA最出色的试飞员之一,虽然没有选上宇航员让他遗憾至今,但是作为试飞员他仍然是最出色,扣上头盔时,他在心里默默的计算着与垂直起降有关的数据,在他的心中自动转化为肌肉记忆里的操作流程。
不过,今天这一切都用不动,他的作用只是“观察与辅助”。
“塔台,猎鹰1号请求垂直起飞。”
无线电杂音中,喷口转向机构的液压声像野兽低吼。当电传操纵杆在电传系统的控制下被推到VTOL(垂直起降)模式时,机身突然剧烈震颤,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同时亮起。李中洲的太阳穴突突跳动,这让他想起三年前在南海遭遇发动机喘振的瞬间。
“稳住!升力正常!”
地面指挥的声音炸响在耳机里。
“会不会出故障?”
“应该不会,”
总工程师直接了当的说道:
“与最初的老鹞相比,二代鹞采用了更多先进的技术,双杆操纵、玻璃化化座舱等等,而且其起降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会辅助起降,操作失误被大幅度降低了。大大减少了飞行员的工作量。
它和老鹞相比是完全不的同的两架飞机!它采用了最先进的控制系统,整个起飞过程,完全是由计算机进行控制。”
下方,观测组的望远镜齐刷刷对准机腹。四股高湿喷流将混凝土地面上耐高温钢板烧灼出了些许痕迹,热浪扭曲的空气让整架战机都扭曲了起来。
在离地十五米的悬停状态,李中洲继续调整着飞行姿态,事实上,在这个时候,电子计算机已经接管了它的起降,这正是二代鹞最核心的改进——利用自动飞控软件控制起降阶段飞行,从而避免人为操作的事故。
矢量喷口缓缓前倾时的过载将李中洲压进座椅,此时,他做好了随时弹射跳伞的准备,毕竟,这是第一次电子计算机控制起飞机。
当战机以47度仰角完成过渡飞行,涡扇发动机的尖啸终于转为平飞时的稳定轰鸣。跑道边缘,一位年轻工程师突然兴奋的大喊起来。
在二代鹞稳稳的完成起飞之后,意味着它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试飞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