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汉官 > 第43章:看不见的战场【4K】

第43章:看不见的战场【4K】

第43章:看不见的战场【4K】 (第1/2页)

话说刘璋虽然被益州内部的亲魏派说动,决定派遣张松前往邺城结盟,但这个想法要实现却没有那么简单。
  
  正所谓: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益州在富庶安逸的同时,地势险峻也是出了名的。
  
  在当下益州内部的人想要出川,基本上只能走两条路线。
  
  其一,便是向东顺长江经三峡至荆州。
  
  这条路线看似轻松,但风险却是不小。
  
  要知道三峡两岸武陵山区山势复杂,陆路几乎不可行,使水路成唯一选择。
  
  然而三峡段的水流又十分湍急、礁石密布,仅丰水期可通航。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中流砥柱”便是在此处。
  
  自秦灭巴蜀将益州纳入中夏版图,便不知道有多少先民在此船毁人亡。
  
  至于出川的第二条路线则向北,走汉中。
  
  穿越金牛道或米仓道后,再走子午道或褒斜道翻越秦岭,便能抵达关中。
  
  这也是成都与长安、洛阳之间最短的路线。
  
  只是这条路线也不比三峡水路安全多少。
  
  除了天险阻隔之外,还需穿越秦岭与大巴山,穿越一连串的悬空栈道。
  
  但凡走过一次北线栈道的人,恐怕都不想再走第二次。
  
  不过话又说回来,出川北线曾经并没有这么艰难。
  
  先秦时,从汉中走水路其实可以直达关中的,并且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经故道水直抵右扶风郡陈仓县;
  
  另一条是沿汉水直达天水郡(汉阳郡)。
  
  秦朝末年,韩信明面上遣周勃装着修复褒斜道,暗中却派遣樊哙延汉水出天水郡,抵达陇西;又命曹参经子午谷直抵长安,作为牵制力量,而韩信自己则亲率主力经故道水攻克陈仓,一举夺得关中。
  
  是故,汉族的汉,不仅仅是汉朝的汉,更是汉中的汉,汉水的汉。
  
  只可惜造化弄人。
  
  《汉书》记载:
  
  吕后二年正月(公元前186年)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
  
  山崩倒没什么,这场大地震最大的问题在于诸多滑坡阻塞了汉水,形成大量的堰塞湖,后堰塞湖西南方向决口,汉水从此向西南注入了嘉陵江。
  
  原本属于汉江上游的一些支流,就这样硬生生逼进嘉陵江去了。
  
  这便是历史上的“嘉陵夺汉”。
  
  从此以后宁强以西的汉水称为西汉水,成为嘉陵江最大支流。
  
  而堰塞湖东边那段汉水河道只剩下干涸的河床,再无水路可供舟船通行。而不远处的嘉陵江却由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无法通航。
  
  从汉中到关中的便捷水路从此断绝,令后来的诸葛丞相不得不六出祁山。
  
  最终令诸葛丞相在五丈原不甘的留下一句“悠悠苍天!”
  
  想必诸葛亮临死之际,应该也对汉初的那场大地震耿耿于怀吧!
  
  至于后世邓艾灭蜀的奇袭路线“陇南山道”其实是兽道,压根不是人走的。
  
  说真的,邓艾那老头能活着走完“陇南山道”在后世都算是个奇迹。
  
  只是如今的张松肯定是不敢走这条路线的。
  
  至于北线张松就更不敢走了。
  
  眼下汉中被张鲁所占,乃是不折不扣的敌境,张松可不敢赌张鲁的仁慈。
  
  相比之下,东线的三峡水路虽然危险,但到底是个通道。
  
  ……
  
  兴平二年,八月甲辰日。
  
  当船只驶出西陵峡后,长江河道顿时转向开阔平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便是此景。
  
  只一个日夜,张松所乘坐的船只便从三峡东口顺流直抵江陵城下。
  
  傍晚,当张松踏上江陵城外的码头时,忍不住抚须而笑道:
  
  “天险不及人险也!”
  
  说罢他便洒脱的摆了摆手:“进城”
  
  “喏!”
  
  一众仆役很快便将一箱箱蜀锦从船上卸下,驱车前往江陵城。
  
  由于益州和荆州的关系不怎么好,虽不至于像汉中那样剑拔弩张,但也算不上朋友,所以这次张松并未公开身份,而是换装匿迹,伪装成蜀中的商队在外行走。
  
  如此一来,作为益州的拳头产品“蜀锦”自然少不了。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蜀锦的益州之外几乎一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像张松这样的蜀中商队最是受荆州豪族、巨贾喜爱。
  
  可谓“蜀锦开道,无往不利”。
  
  事实也确实如此,张松在荆州的行动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
  
  要说唯一的阻碍,恐怕也就是荆州豪族巨商总想和他签订后续的交易。
  
  若是能每年都能获得一定的蜀锦份额,那就最好不过了。
  
  为此张松不得不分出精力与这些人周旋,这才得以脱身北上。
  
  出川之后,张松的路线就要简单多了。
  
  从江陵至襄阳,再由襄阳一路北上穿过南阳郡便可抵达颍川郡昆阳县。
  
  一路上轻骑简从,张松不日便可抵达邺城。
  
  然而随着张松深入荆州,他渐渐发现荆州也为邺城的“国学”争论不休。
  
  ……
  
  其实早在魏哲于邺城设立“知行书院”之前,刘表就已经干这事儿了。
  
  只不过他并没有明着来,而是开立学宫,博求儒士。
  
  随后其更是任命荆州大儒宋忠伟“五业从事”,组织一众大儒编撰《五经章句后定》,其目的就是效仿光武帝刘秀,设立新官学,
  
  所以刘表虽没有像当初的刘焉那样使用天子乘舆,但他的那点心思荆州的聪明人早就猜出来了,否则也不会顺水推舟劝其进位“楚王”。
  
  而在魏哲于知行书院讲学之前,荆州官学其实主要以批判郑学为主。
  
  尤其是在元骏上任徐州刺史,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长廊辩经”之后,荆州的主流观点基本上就是【挺“陈”批“郑”】,至少刘表是这样的态度。
  
  然而邺城的“国学”一出,荆州官方学术观点顿时就转移了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