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宣传画 (1)
61.宣传画 (1) (第1/2页)推开排练厅超高尺寸的大门,蒋梦言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两块按照现场安装尺寸制作的木制画牌矗立在排练厅南墙边。两块画牌都示四米高,但宽度差别较大,一幅八米宽,一幅十二米宽。巨大的画牌像两座山一样耸立在他们面前。
漆思源走到画板前,伸手抚摸画牌的三合板表面,语气平和地说:“梦言,这两块画板,就是我们俩未来十天的‘战场’了。”
蒋梦言心里充满了漆老师的感激。他深吸了一口气,元气满满,眼神坚定地说:“漆老师,我会努力的。”。
漆思源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那我们从明天开始,一起加油。”
由于画幅过大,起稿放大很困难。两人就“采用何种临摹方法”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讨论。
如果采用“直接临摹法”,以两人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来讲,不会有任何技术问题。但这种“直临法”需要反反复复地退后,进行远距离观察判断,来来回回地爬高下低显然费力费时,是很不可取的工作路径。
“那就用方格子放大法吧!”将梦言提议道。
“方格子放大法”是一种临摹作画常用的技巧,常用于将小尺寸的原图按比例放大到更大的画板上。这种方法,是通过将原图和画布都分割成对的应方格,再将小方格上的图形按照按比例准确放大,逐格临摹的方法。它尤其适合复杂图案的放大临摹。
漆老师稍微思考了一下说:“我也认为,‘格子放大法’才是最稳妥的起稿方法。”
说话间,花鼓剧团的刘洪书记带着演员组的两个台柱子前来商量新剧排练工作,碰到漆思源在现场,自然十分热情地打招呼。
“漆老师来了!这是准备明天开工吧?”
“是的,刘书记,我们在这里借场地,给您和贵单位添麻烦了!”
“漆老师客气了。都是革命工作,哪有什么麻烦的。”
刘书记说着话,已经走到漆思源身边。附耳小声说道:“哎,我上次跟你谈的事,希望你认真考虑一下。你点个头,我就去文办找杨主任请求调你。”
刘书记爱才,想把漆思源调到剧团来负责舞台美术组。已经与漆思源谈过好几次了。今天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鼓动漆思源跳槽的机会。
蒋梦言一个七岁多的小孩,在刘书记眼里就是个小透明。漆思源被刘书记拉着到另一旁谈话,蒋梦言就一个人在画牌前面站着。
仰头望着画牌上那巨大的空白,想起领袖说过:"一张白纸,正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夕阳的余晖从敞开的大门处投照进来,照在这一班人身上,把他蒋梦言的影子,还有其他人的影子,都拉的老长。
第二天上午八点,蒋梦言伙同杨少华、费钦前来报到开工。
杨杨少华、费钦俩人是蒋梦言特地叫来帮场子的。因为要在大画牌子上划线打格子,少了人手帮忙是做不好的。
漆老师也认识蒋梦言的这俩个同学。一个是大领导杨主任家的公子;另一个是民政局“英雄连长”的儿子,那张猴脸辨识度那么高,又怎么会不认识?
漆思源老师很仔细,昨天晚上他不仅在原图上画好了小方格,还准备了两根两米多长的木尺,分别将两幅大画上的大格子规格画在了木尺上。今天开工,只需要按照木尺子上的刻度,在大画牌上直接做好规格记号,用墨斗弹画直线就可以了。
蒋梦言感叹,自己两世为人,却做不到漆老师的细致周到。他告诫自己,要谨记“细节决定成败”的金句。在今后的方方面面,自己都应该做到勤敏仔细,一丝不苟!
漆老师和蒋梦言撘着架梯,各自在画牌上先做好规格的标记。然后四人分成两组,牵着墨斗盒拉弹画线。漆老师撘配费猴子一组,杨少华和蒋梦言一组。
在画高处横向线条时,四个人都需要爬上架梯站到高处,这就有问题了,因为每次弹墨画线之后,墨线都需要回收到各自的墨斗盒中,重新蘸墨后拉出,这一收一送的工序,如果地面上没有一个人举杆配合挑线的话,每组每画一条线就必须要有一个人爬下架梯,到另一边执墨斗盒人手中去牵引墨线,这太麻烦且效率太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