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摧毁陈延森的计划》?年产能1200万双!先抽1万头猪!
第733章 《摧毁陈延森的计划》?年产能1200万双!先抽1万头猪! (第2/2页)“周哥,我大姨就在即墨,她们村好几个手脚麻利的大姐都被招进了这家厂,在质检、装盒、装箱岗上班。
你知道不?橙子鞋业的流水线上居然还配了凳子!”
同事补充道。
凳子?
周君豪愣了一下,沉吟两秒就懂了同事的潜台词。
这不是一把凳子的事,而是橙子鞋业懂“把人当人”的小细节。
要知道,有些小工厂别说配凳子,员工上厕所都得卡五分钟时限,多超一分钟,拉长就记名字扣工资。
“那橙子鞋业的工资待遇,和橙子制衣比怎么样?”
周君豪追问道。
“底薪三千三,加班费和橙子制衣是一个标准,但整体收入比去年少点,毕竟陈延森要求排班时,必须保证每个一线操作员都有双休福利。”
同事慢慢解释道。
周君豪嗤笑一声道:“操!说真的,橙子服装厂和制鞋厂的待遇是真不错,齐鲁有些地方的公务员,除了公积金高点,单说收入,还真不如这些工人。”
同事刚想接话,就瞥见一公里外的路口驶来了一辆奔驰商务车。
一辆黑色迈巴赫在中间,车后还跟着另一辆奔驰商务车,三辆车排成一列朝这边来。
陈延森到了!
顷刻间,琴岛新闻网、掌上琴岛、虎嗅、澎湃、搜狐等几十家媒体的记者全都一激灵,下一秒就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
林国纶正坐在办公室部署下个月的生产计划,桌上的手机突然响了。
他拿起一看,立刻起身,领着公司的高管们快步走出行政楼。
远远望去,数百米外的柏油马路上,三辆车排成一列,正匀速朝工厂方向驶来。
等他走到工厂大门时,车队距离这里还有两百多米。
记者们刚想迎上去,就被工厂的安保人员拦了下来。
陈延森透过车窗,看了一眼窗外,只见工厂门口人头攒动,光是媒体记者就有上百人。
“老板,我就不下车了。”
叶秋萍很懂事,生怕被记者拍到,给陈延森招惹麻烦。
“嗯,小李,一会你把车开进工厂。”
陈延森交代一句后,抬脚走了出去。
“陈总,欢迎您来琴岛!想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进入制衣和制鞋行业呢?”
“陈总,橙子鞋业的产品未来上市后,还会沿用‘橙子’作为品牌名吗?”
“陈总,您觉得橙子鞋业相比其他同行,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陈延森刚走下车,话筒就像雨后春笋般凑到他面前,快门声更是此起彼伏,闪光灯噼里啪啦地响着。
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延森轻轻一笑,不紧不慢地回应:“首先,橙子鞋业的核心业务,是为森联资本旗下113.7万名员工提供各类舒适的工作鞋、工作靴;其次,只有多余的产能,才会对外销售。”
言外之意很明显,橙子鞋业和橙子制衣差不多,都是以内部供给为主的半开放工厂。
可记者们压根不信!
当初橙子制衣成立时,陈延森也是这么说的。
如今橙子制衣虽没在线下开专卖店,线上销量却火得一塌糊涂,短袖、打底衫、衬衫、牛仔裤这类基础单品,在上半年的618大促中,甚至卖出了上百万件的恐怖成绩。
行业里更是传得沸沸扬扬,说橙子制衣2014年的全年营收,有望突破50亿元。
周君豪听后,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森联资本的招聘速度也太快了吧?两个月前,他们全球员工总数才刚破100万,这才多久,就又多了十几万?
“老板!”林国纶上前问候道。
“老林,辛苦了!干得不错!”
陈延森拍了拍林国纶的肩膀夸赞道。
他原本对橙子制衣没抱什么期望,没想到在林国纶的带领下,短短10个月就实现了40亿的销售额。
11月和12月是电商行业的旺季,照这个趋势,橙子制衣年营收突破50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老板,其实我也没做什么,核心还是靠拼呗和亰东的流量资源。”
林国纶下意识地谦虚了一句。
“那第四季度的奖金就不给你了。”
陈延森板着脸说。
林国纶微微一怔,还没反应过来,就听陈延森笑着补充道:“有能力是好事!你放心,在我手底下,别怕做错事,只要最终结果是好的,我永远会帮你兜底。”
“谢谢老板,我明白了!”
林国纶连忙点头应道,然后引着陈延森往厂区里走。
记者们想跟进去,却被安保人员礼貌地请到了举行投产仪式的活动区。
林国纶边走边介绍:“这座工厂原先也是家制衣厂,给森马做代工,这两年快时尚品牌日子不好过,去年森马整顿代工产业链,这家厂就倒闭了,我便趁机买了下来。
它总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前面那栋是主生产车间,一楼是原料仓、仓储区和裁断车间;二楼是针车车间,还有成型线的前段工序,像攀帮、定型这些;三楼是成型车间、后整包装区,还包含办公区。”
他顿了顿,指着旁边一栋小楼补充:“这里原先就是工厂的超市,被我改成设计部的办公楼了。”
“生产线拉满的话,一年产能能做到多少?”陈延森问道。
林国纶想了想回答:“得看产品制作工艺的高低。要是生产效率、工艺熟练度、人员配置都跟得上,订单量也充足,一年能生产1200万双鞋子,对应的产业价值大概在16到20亿左右。”
眨眼的功夫,一行人就走进生产车间,机器运转的声音有序而不嘈杂,流水线旁的工人都坐在蓝色的凳子上,手里熟练地操作着工序,每个人面前的工作台都收拾得整整齐齐。
“老板,这条生产线是专门生产运动鞋的,从裁剪到成型,全程自动化率能达到60%,剩下的精细活需要人工把控。”
林国纶指着一条正在运转的流水线介绍道。
陈延森点了点头,环顾四周,发现车间里20到30岁的年轻人大概占三成;30岁以上的中年人比例最高;50岁以上的员工也有,但整条生产线上加起来只有寥寥几人。
让他意外的是,做事最快的反倒不是年轻人,而是年纪稍大的人。
他转念一想,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故。
一圈参观下来,刚好十点半。
林国纶陪着陈延森回到工厂的活动区坐下。
而此时,在距离工厂不远的一条高速路上,琴岛中枢司的负责人正带着人往这边赶。
同一时间。
莱格吉结束了在燕京的访问,便立即乘飞机赶往庐州。
他对外宣称是来参观森联资本总部,实则是想找陈延森当面汇报工作。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帮半导体上游的原材料与设备供应商正陷入纠结。
他们反复权衡,到底要不要和森联资本合建工厂?
要是拒绝,不仅会丢掉一笔大订单,还会凭空树起森联资本这个强敌。
可要是不拒绝,又得把在华业务利润的一半,白白拱手让给陈延森。
更让他们头疼的是,自己根本拿森联资本没办法。
对方就像只浑身是刺的刺猬,让他们连下手的地方都没有。
在安国协会总部,一帮高层同样聚集于此,正逐条分析着陈延森的从商历程和各种细节。
“我认为可以用拉拢的手段,这个人跟以往的华国商人很不一样,森联资本在北美、欧洲、南美地区的分公司,向来严格遵守本地法规,不仅雇佣华人,还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有人率先提议。
他的潜台词是,陈延森是一个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商人,看不出明显的立场倾向,更像一个纯粹的商人。
“我不同意!这个华人太聪明了!他在华国毫无根基,却只用四年多时间就打造出万亿市值的跨国集团,这根本不符合常理!我认为该把他列入监控计划,必要时直接启动摧毁计划!”
另一名安国协会高层当即反对。
“你在想什么?”有人立刻反驳:“让安国协会平白无故暗杀世界首富?一旦消息泄露,你们所有人都得下台!”
安国协会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反对暗杀提议的高层将手中的文件重重拍在桌上,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冷声质问道:“摧毁计划?你们有没有想过后果?”
提议启动摧毁计划的高层面色凝重,却仍不死心:“可他掌握的半导体技术已经威胁到灯塔国的产业核心利益!”
“所以更不能用极端手段。”
坐在主位的会长终于开口,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拉拢为主,监控为辅!先派代表去华国与森联资本谈判,尝试用市场准入条件换取技术合作。
如果他拒绝,再考虑限制森联资本在北美市场的业务扩张,一步步施压,而不是贸然动手。”
他的话让争论暂时平息,众人开始围绕“拉拢方案”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