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16章 不值一提

第216章 不值一提

第216章 不值一提 (第1/2页)

“这……这……这……”
  
  商妍结巴了一样,舌头在嘴里打起了瓤,“这”了好几次,才吐了两个囫囵字:“雍正?”
  
  没人说话,空气像是冻住了一样。
  
  郝钧把印抄在手里,一看就是好久。
  
  没人提醒就罢了,但捅了那层窗户纸,只觉豁然开朗:这印的刻工,即便不是大内,也是官造。
  
  琢磨了一阵,他又往前一举:“林师弟,哪里刻的?”
  
  林思成想了想:“清代内廷造印就两处,一为礼部铸印局,二为内务府玉作坊。但这一方宽不过四分,竖不过三分,铭文无爵无级,非官非职,肯定不是铸印局!”
  
  “再看刻工,线条流畅精细,弧面圆润光滑,虎钮以减地法凸显主体纹饰,再以浅浮雕与高浮雕结合,层次递进。器形玲珑,胎体精巧,砣碾阴线反复抛光……典型的清代内务府的玉作工”
  
  赵修能倒吸了一口凉气:“帝玺?”
  
  没那么夸张。
  
  林思成摇了摇头,指了指上面的虎钮,“赵师兄,你看钮:既为伏虎,必领军职,这方印应该是康熙五十一年之后,胤禛领侍卫大臣,掌禁军统领时刻的……那时,胤禛晋封雍亲王不久,所以顶多算是亲王闲章……”
  
  “呵呵……”
  
  郝钧皮笑肉不笑:再是闲章,这也是皇帝为亲王时的闲章!
  
  林思成说不是帝玺,只是依据大清礼制而言。但对于民间收藏家,这就是帝玺。
  
  因为雍正当过皇帝。
  
  不说这些,其它的也全部抛开不谈,就说有多贵。
  
  民间从未听过有雍正的印章流通,更没有交易纪录,但可以横向对比:2003年,苏富比香港拍卖,乾隆为皇子时的“竹解心虚”闲印,以三百七十万成交。
  
  2005年,佳士德日本拍卖,乾隆为皇子时的“茎畬经训”,以五百二十万成交。
  
  虽然那两方比这个大很多,材质也更好一些,都是和田白玉。但就说一点:
  
  乾隆号称盖章狂魔,有据可察的印章一千八百余方。市场上流通的没五百方,也有二三百方。
  
  而雍正,一方都没有……
  
  哪怕这一方就指甲盖大,但下了四百万,郝钧敢嚼着吃了。
  
  霎时间,眼睛里冒起了光,刚要问一声“卖不卖”,王齐志看了他一眼。
  
  郝钧顿了一下,把话咽了回去。
  
  也对,林思成的脑袋又没被驴踢?
  
  自己一时激动,乱了方寸:做为朋友,这样的话问都不应该问。
  
  不觉有些赧然,他左右乱瞅,把最后那本《柳庄神相》抄在手里。
  
  本来是想掩饰一下尴尬,但信手一翻,他又愣住:
  
  “《柳庄神相》……还是武英殿刻本?”
  
  这书可不普通:《四库全书》中拢共收录四本相术典籍,《柳庄神相》为其一,而且是唯一一本由乾隆钦点收录。
  
  暗暗嘀咕,他又翻开封面:啧,好多章?
  
  大的小的,圆的方的,林林总总二三十方,不大的两面纸,盖的密密麻麻。
  
  “归真,停云馆,来羽山人,抱朴,养拙轩……咦,清和散人?看来是从樊道人手里传下来的?”
  
  郝钧一方一方的辩认,嘴里还念念叨叨。但看着看着,突的一顿。
  
  赵修能瞅了一眼:“怎么了?”
  
  “赵总,你看这个……”郝钧手一指,“九迭篆这一方,这是乐什么……乐善对不对?”
  
  “对,就是乐善!”
  
  赵修能也跟着念叨,随即,瞳孔缩了一下。
  
  乍一眼,挺普通。意境甚至还没有前面的“归真”、“抱朴”来的高。来一百个人,九十九点九个都只当是闲印,一掠而过。
  
  但刚刚才看过两位皇帝的肖像画,又看过雍正的亲王闲章。但凡了解一点清代历史,看到《乐善》的第一眼,就能想到了乾隆为皇子时,用来读书的乐善堂。
  
  郝钧没去过,赵修能也没去过,具体在哪一块不清楚。但他们至少知道,乾隆一生最为得意的诗文全集《乐善堂集》,就在乐善堂创作。
  
  荣宝斋曾拍卖过两卷内务刻本,上面盖的就是这么一枚章,赵修能同样见过钤有《乐善》堂印的清宫内藏字画,上面盖的还是这方章。
  
  仔细再看,再努力回忆:一模一样……
  
  两人继续往下找,来回两遍,又齐齐的一伸手,指着《乐善》旁边的《桃花坞》。
  
  乍看喻意,同样很普通,明清两代拉出来十个文人,至少三四个有这种闲章。甚至还没之前的“停云馆”,“养拙轩”来的好听。
  
  但问题是,看这刻工,看这篆刻风格,和那方《乐善》根本就没区别。
  
  再和刚才的那方《圆明居士》做对比:这两方印的架构更为工整,线条更为精细,字体更为严谨。
  
  这摆明就是内务府玉作工达到巅峰时期的“乾隆工”……
  
  两人对视一眼,又抬起头,盯着林思成:“这一本,是乾隆藏书?”
  
  “乾隆立储比较早,但封王比较晚,算是他皇子时的藏书……”
  
  林思成点点头,指了指《乐善》:“原有两处,一处在圆明园,康熙末建成,雍正四年赐予乾隆,雍正亲笔题匾,园名‘桃花坞’,堂名‘乐善’……
  
  乾隆在此读书,作《乐善堂集》,登基后扩建,将桃花坞改名‘武陵春色’,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另一处在紫禁城乾西二所,乾隆还是弘历的时候,成婚时雍正赐居,亲笔题名“乐善堂”匾,乾隆登基后改为重华宫……”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意思就是,不管是桃花坞,还是乐善堂,从前到后不过存在了七八年?
  
  这样改来改去,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哪个能记得住?
  
  包括这个“乐善”,要不是乾隆的《乐善堂集》太出名,刻本流传的极多,郝钧和赵修能压根就想不起来。
  
  但林思成却记得一清二楚,详之又详?
  
  暗暗惊疑,郝钧翻过扉页。
  
  刻版极好,字体清晰,架构工整,疏朗有间。唯有一点不好,手写的注解太多:绳头小楷有如蚂蚁,写的比原版还要密。
  
  仔细瞅了几眼,都翻了过去,感觉有些不对,郝钧又翻了回来。
  
  林林总总五六位的笔迹,其余都是楷书,书写工整,架构严谨,字里透着恭敬,笔迹隐现谦逊。
  
  唯有一位,写的却是行楷?
  
  字写的不错,清雅柔媚,圆润遒丽。但感觉,极是洒脱,且透着随意。
  
  关键的是,郝钧越看这字,越觉得眼熟?
  
  下意识的,他又往下翻,隔几页,就会出现几段。郝钧一边看,一边在桌上划。
  
  连翻了十几页,脑海中划过一道灵光,他赫然抬头,脸上的肉抽了两下。
  
  就说怎么这么眼熟?
  
  荣宝斋专营字画,扎根京城三百年,拍过的,以及鉴定过的乾隆真迹,又何止是一幅?
  
  低头再看,咋看咋像?
  
  琢磨了好一阵,郝钧蠕动嘴唇:“这是乾隆御笔!”
  
  啥东西?
  
  几个人猛往前倾。
  
  但然并卵,除了叶安宁,其他人连乾隆的字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又齐齐的转过头,林思成波澜不惊。
  
  再一转电脑,屏幕上是一幅《履端集庆》。
  
  “这是留存至今,乾隆最早的真迹,这个时期他专仿米董(米芾与董其昌),多书行楷与行书……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但字体稍嫌瘦长,缺少变化和韵味……”
  
  “中年专攻赵孟頫,融合二王风骨,字体慢慢丰腴,风格也逐渐雄健……”
  
  林思成认真的讲,但压根就没人听。男女老少八个人,十六只眼睛来回游走,忽而书上,忽而屏幕上。
  
  即便是鉴赏功底最差的赵大和赵二,也能分辨出来:书上与电脑上,就是同一个人的笔迹。
  
  匆匆再一翻,还是“三卷合一”的合订本,时而就能翻到极其显眼的的行书与行楷注解。
  
  大略一算,即便没有上千字,至少也有七八百。
  
  这个更少,比乾隆的印还要少。
  
  故宫里珍藏有多少不知道,但民间流通的乾隆真迹,字和画加一块,绝不超过三十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