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庙算之道
第456章 庙算之道 (第2/2页)隆庆皇帝算是特务政治的受害者,他继位以后也不太重视特务工作。
但这一次事关军权,而且苏泽在奏疏之中,也专门提了,在锦衣卫设置军情司,专门负责地方军情汇报。
苏泽说道:
“《形势报告》是自下而上提交的,若是基层虚报数据,汇总到内廷之后,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朱时泰点头,他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
粉饰数据几乎是所有官僚系统的通病,军官系统也是官僚系统,自然也会粉饰数据。
战损少报一点,战果多报一点,这些都是正常操作。
“所以在下提议设立军情司,作为陛下的耳目,也可以震慑地方,不敢虚报瞒报数据。”
朱时泰又问道:“这个军情司要如何设立运作呢?”
苏泽沉思说道:
“这刺探之事,苏某也不专业,有几点浅见,请国公斟酌着听。”
“还请苏检正不吝赐教!这差事可是要了本国公的命了,若是不皇命在身,本公打死也不愿意接这难事。”
苏泽看着朱时泰红光满脸的样子,可看不出他半点不乐意。
苏泽说道:
“这军中的要情,等闲人等是无法探知的。”
“国公可以自从武监入手,在武监生中发展锦衣卫,等他们分配到各军中后,向锦衣卫军情司递送情报,作为耳目。”
“妙!”
“地方通政署中,本就有厂卫耳目,由他们搜集地方军情,定期上报。”
“这点本公也想到了,已经上奏陛下,请通政司配合。”
“再有就是派出监军和密探了,那就要具体的情况另派了。”
成国公朱时泰连忙拱手说道:
“多谢苏检正指点,苏检正这份公忠为国之心,本公也会让陛下知晓的!”
苏泽揉了揉太阳穴,希望今天不要再来人了。
可事与愿违,不一会儿又有人通报,李如松请求拜见自己。
苏泽只要硬着头皮,让人将李如松请进来。
上疏东北军策之后,李如松这段时间如同做梦一样。
先是升官调入禁卫营,成为皇帝身边的戍卫军官。
紧接着被皇帝亲自召见,还获得了不少赏赐。
然后是父亲来信,说是苏教务长给自己安排了一门婚事,对方是前兵部尚书的孙女。
这样的婚事,是以前李如松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就算是前任兵部尚书,那也是书香门第家的淑女。
霍冀在兵部威望很高,门生故吏还在,这门亲事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裨益自不必说了。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风云突变的朝堂大事,内阁和兵部斗法,看得李如松战战兢兢。
等到尘埃落定,陛下下旨,从禁卫军和在京武监生中挑选参谋军官,组成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的主官,由皇帝最信任的勋臣,定国公徐文壁担任。
总参谋部下设三个司,分别是:作战司、训练司和情报后勤司。
李如松很自然就出任作战司的主司。
但是怎么做这个作战司的主司,李如松还是一头雾水。
没办法,这是个从没有存在过的机构,根本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李如松去请教成国公徐文壁,这位最擅长祭祀的帝国勋臣之首,也是一脸茫然的看着李如松。
最后还是徐文壁给李如松指了明路,让他来找苏泽请教。
李如松轻手轻脚地推开苏泽公房的门,脚步放得极轻,仿佛生怕惊扰了苏泽。
他身着禁卫军官的袍服,却微微躬身,双手紧张地握在一起。
踏入中书门下五房的时候,他就像是踏入武监的教学处一样。
见到苏泽皱眉坐在桌案后,李如松更是后悔,早知道换个日子再来了。
他已经在中书门下五房等候了一会儿,知道苏泽见了几波人了,但是来都来了,他也不好回去,只好硬着头皮进来。
李如松一进门就说道:
“学生李如松,拜见苏教务长。”
苏泽挥挥手,示意李如松坐下,接着说道:
“李千户是为了作战司的事情来的吧?”
李如松连连点头,他说奥:
“学生蒙陛下隆恩,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司主司。这本是天大的荣幸,可……可学生从未听闻过此职,更不知该从何下手。”
“学生在武监虽学过些兵法,但作战司主司这等要职,关乎全军谋划,若因卑职愚钝坏了改革大事,万死难辞其咎……”
苏泽点头说道:
“我明白了,这作战司关系重大,奏疏中确实没说清楚。”
这下子李如松更加惶恐了。
苏泽看着也好笑,李如松性格孤傲也是禁卫军中出了名的。
但是面对自己,却如同鹌鹑一样。
苏泽说道:
“李千户有什么疑惑,现在就问吧。”
李如松放松了一些,组织语言问道:
“教务长,您在奏疏中严,作战司的职司是‘负责战略规划和实战演练’,何谓战略规划?”
“奏疏中有言,总参谋部只有参谋顾问之责,不得干涉国政,那我们作战司,如何在尽参谋顾问之责的同时,又不会被职责干涉军政?”
后一个问题,才是李如松最关心的。
他知道,总参谋部的成立,是顶着外朝巨大压力的。
虽然这一次兵部的抗议被压制,但是不代表总参谋部就能高枕无忧。
相反,等总参谋部成立之后,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多少外朝言官都在盯着总参谋部的一举一动,一旦自己越界必然会被群起攻之。
可李如松也不明白,参谋顾问和干涉国政之间,到底怎样才能区分清楚?
苏泽微微一笑说道:
“原来是为了这个问题,李千户,你熟读兵法,战略是什么?”
李如松想了想说道:
“学生揣摩教务长的奏疏,学生以为,战略即为‘庙算之术’。”
苏泽看向李如松,满意地点头说道:
“能有这样的见识,武监两年没白读。”
“战略,非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乃是庙算之道也。”
“具体来说,就是军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