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全体退休?娱乐圈大地震?
第552章 全体退休?娱乐圈大地震? (第1/2页)这场直播堪称史诗级的“奇葩大秀”,但是不得不说,真的是“用最烂(奇葩)的设计,赚最大的话题!”
甚至于巅峰观看人数接近一亿大关。
当然了,后续影响也是巨大的。
时尚圈,特别是外国的时尚媒体,比如《VOGUE》《ELLE》等国际大刊仅用“大胆创新”一笔带过!
当然了,或许他们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毕竟,这场秀虽然普通人看着奇葩,但是在他们的圈子里,不怕你奇葩,就怕你不够奇葩。
事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
不过,华国的时尚博主们这会儿就坐不住了。
有博主毒舌点评:“‘梅’系列是最后的体面,法兰西设计师皮埃尔,至少还懂得临阵磨枪学点水墨画,别的不说,只是情绪价值是给到位了。
可是后面的呢?
直接是放飞自我了。
“兰”系列:设计师绝对嗑药了!把“空谷幽兰”整成夜店蹦迪的荧光奥特曼
“竹”系列:竹子变高尔夫球杆?下次是不是要把松树设计成圣诞老人?
“菊”系列:周董《菊花台》听了估计都要连夜改歌词:“求求你别糟蹋了!”
建议改名为《老外教你认四君子:从装逼到入土》!”
这场大秀因为影响力很大,所以连文化类媒体也都纷纷下场报道。
《国家人文历史》刊发专题评论《被解构的“四君子”:一场文化误读的消费狂欢》,文中援引京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度剖析:
“这场所谓的‘四君子’主题秀,暴露出跨文化传播中的结构性傲慢。
当‘空谷幽兰’的君子品格被简化为夜店镭射灯的视觉轰炸,当‘‘虚心有节’的竹文化符号异化成高尔夫球杆的物化表达,这早已超越设计美学的讨论范畴,演变为对东方文化符号的粗暴解构与消费。”
文章指出,以“梅”系列展现的专业态度为参照,后续三个主题呈现出明显的文化认知断层:“皮埃尔团队至少尝试理解‘疏影横斜水清浅’的东方意境,而其他设计师则陷入后殖民式的创作窠臼——将文化差异视为猎奇资源,用西方现代性框架强行肢解传统意象。
这种把'四君子'降维成时尚配件的做法,本质上是以创意之名行文化消解之实。”
华东师范大学文化研究学者在专栏中补充:“更值得警惕的是,当‘采菊东篱’被演绎成殡仪馆式的枯萎美学,当‘兰之猗猗’沦为赛博朋克风的塑料战甲,这种看似前卫的‘误读’背后,实则是文化话语权的失衡。奢侈品联盟用十亿预算搭建的,不过是一个供西方凝视的东方主义橱窗。”
当然,也不乏有一部分人,强行挽尊,说什么人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一般人看不懂很正常之类的。
“笑死,一群土鳖在这指点江山,人家国际设计师的格局是你们能懂的?梅兰竹菊被解构再创作不是很正常?”
“时尚的本质就是颠覆传统,非得绣朵梅花在裙子上才叫华国风?狭隘!”
“华国人自己都没搞明白四君子精神,凭什么要求老外精准还原?至少人家尝试融合东方元素了,这态度不值得鼓励?”
“安东尼奥的LED兰花明明是对‘幽香’的赛博朋克式解读,喷的人先去看看自己衣柜里有没有优衣库吧!”
“觉得丑是因为你们缺乏艺术修养!薇薇安的‘腐败菊花’明显在隐喻生命轮回,看不懂建议重修美学概论。”
“竹系列的高尔夫元素明明是当代精英阶层的竹林七贤——用球杆取代古琴,多绝的隐喻啊!(狗头)”
过去因为很多大秀其实都很少公开像这次一样搞什么直播,所以没看过自然也就不至于那么清楚明白。
可是这一次不一样了,全球上亿人在看。
这类的强行挽尊,一副“高端审美”的捍卫者,或者“艺术门槛”警告排等等,以贬低他人而凸显自己的评论,却没有那么好用了。
梅开二度我认了,后面直接梅兰竹菊四连崩是吧?”
“笑死,解构≠瞎特么乱来!梅系列能做好,怎么后面直接变异成四不像了?设计师集体嗑药了?”
“时尚颠覆传统?那麻烦先把‘四君子’主题撤了,别挂着羊头卖赛博朋克狗肉!”
“华国人不懂四君子?那皮埃尔一个老外怎么把梅系列玩出意境的?双标玩得挺溜啊!”
“死亡美学浪漫?薇薇安女士不如直接联名殡仪馆,T台改灵堂,模特边走边撒纸钱!”
“这特么的是临终关怀系列吧?梅是回光返照,兰竹菊是ICU三连击?”
“四君子新解:梅(没文化)、兰(乱理解)、竹(逐客令)、菊(句号)”
“早说了别期待洋人懂东方美学,他们连自己祖宗油画里的水果都画不明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