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报社推出新的小说类型
341:报社推出新的小说类型 (第2/2页)孩子们冲着台上的林一峰哭天喊地。
“小林校长,你不要走啊。”
“呜呜呜,林校长,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林校长,别走!你别走啊!”
这架势虽然让林一峰感觉到鼻头一酸,但总是隐约感觉到这个气氛不该出现在学校里。
他越听越怪,最后看到孩子们哭着,甚至还有几个孩子哀求起了林一峰。
直到毛样跑到主席台下面,眼巴巴望着他,轻声询问。
“小林校长,你还是要离开了吗?”
“我会记着你的。”
“呜呜呜,小林校长永垂不朽!”
林一峰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不对劲儿。
在这个孩子都在懵懂学习的年纪,他们根本不懂词汇该如何使用。
反正林一峰一说要走,大家可是绞尽脑汁形容悲伤。
“打住!打住!”
“我不是走了!只是让你们小周老师代替我来当校长!”
“我还是你们体育老师,只不过不是校长了。”
这话一出,孩子们才稍微松了口气。
在早上的闹剧结束以后,大家也都恢复了正常的上课。
在林一峰离开学校前,看着眼前自己修建的小学,还是有点恋恋不舍。
虽然只当了半个学期多的校长,林一峰对这些还是充满了感情的。
等从拍石头村离开以后,林一峰也是直奔向了下一个目的地,山阳城。
这次去山阳城不是为了别的事情,而是林一峰手头的《吾乃长生仙》上卷已经让白叶槿已经修改完毕。
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伴随着《民声报》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那边刘胜兴时不时就打电话询问林一峰准备什么时候继续扩张。
基本现在这份报纸已经吃够了山阳城跟牧野市的市场,不少民众买这里报纸已经成为日常,甚至开始购买其他报纸图个新鲜。
为了保证好这边的市场,林一峰也准备给民声报在稳固了一下市场。
等到了山阳城的时候,刘胜兴已经早早在办公室内等待。
郭冯生那边已经成功将办公室装修完毕,整个小独栋三层全部都是民声报的地盘,二三楼都是一楼则是接待室跟刘胜兴的办公室。
如今民声报已经扩张到了足足六十人。
除了本地拥有二十名驻守的人之外,其余四十名也是分为了两批,一批二十人专门负责新闻的收集。
剩余二十人则是负责在牧野市驻扎,帮忙进行市场新闻的收集。
至于牧野市那边的事情,也是刘胜兴专门安排的。
如果林一峰想要继续扩张,随时都能够让那边开始行动。
可以说在刘胜兴运作下,民声报蒸蒸日上,已经隐约能够开始进化。
下一步可能就是在两地开设电台,作为收音广播的事情,只不过这方面的市场,林一峰准备等长生仙稳定下来,专门找人负责中午说书,从而稳固电台的口碑。
“小林同志!”
刘胜兴热情来到门外见面。
相较于上次见面,这次刘胜兴人有精神了不少。
报社蒸蒸日上,也让他看起来年轻了最少二十岁,整个人眼中充满了光芒跟对人生的希望。
曾经那个蹲在报社门口抽着卷烟的小老头荡然无存,现在有的只是山阳城报社总编辑,赫赫有名的刘主编。
在进入办公室坐下以后,不少新来报社的员工,也是佯装着要报告,偷偷摸摸来到了一楼办公室观察。
原因很简单,在加入报社前,他们都听说过报社又一个巨帅的大老板,在来了好几个月以后也都没有见到过林一峰的真面目。
如今知道大老板来了,大家也都抱着好奇心想要来看看。
办公室内,刘胜兴压根没有注意到窗外的一举一动,仍然是全神贯注地看着林一峰手头的文章。
片刻后,刘胜兴深呼吸一口气。
“有意思!”
“这个很有意思!”
“这个应该是道教那边的思想吧?”
“类似修仙成仙,立马还有佛魔之分,说实话,这东西我是真没见过。”
“有点类似金庸的,但又有点不太一样,什么结丹突破,境界之类的。”
林一峰听到这话也是微微点头。
本身修仙就是从金庸身上衍变出来的,要说根源肯定是陆地神仙张三丰,凡人之身羽化飞升之类的传闻。
可以说修仙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开创性的存在。
要想知道网络修仙开山之祖《缥缈之旅》与《诛仙》可是在02年跟03年才出现。
林一峰提前接近十年掏出一本这样的,绝对是足够吸引人眼球的。
刘胜兴摸索着下巴,嘴角笑得根本合不拢。
“小林,你从哪挖来的这个宝贝。”
“说实话,这人来我们报社,专门负责一个版块都行。”
“以后就给他负责更新这一部分,绝对够这群人看一阵子的。”
林一峰笑了笑,说出了一个让刘胜兴震惊的回答。
“我写的。”
刘胜兴满意地点了点头。
“写得好啊!写得好啊!”
“嗯?”
“你写的?”
刘胜兴瞪圆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看向林一峰。
他似乎完全不敢相信林一峰刚刚给出的回答。
林一峰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可让刘胜兴彻底呆滞住了。
整整一厚本的笔记本,上面估摸着起码有接近50万的字数,这还只是一部分上卷。
这五十万的字,放在这个时代足以媲美很多的了。
更何况当年金庸老先生的《天龙八部》也就150万字出头,林一峰这些字数足以媲美那些长篇制作了。
“嘶……”
“小林,你说你想怎么做。”
刘胜兴倒吸一口冷气,反复观看立马的文笔。
这一点不用多说,有了白叶槿帮忙润色,里面白话文跟用词可谓是恰到好处,去当作说书的材料本都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说书先生稍微进行修改,多增加一些拟声词,这就是一本十分不错的广播电台说书材料。
这五十万字,你拿一字一块钱来算,刘胜兴都感觉物超所值。
林一峰看了看眼前的刘胜兴,也是试探性询问着。
“我想让刘叔审审,稍微再改改,没问题的话,咱就在报刊上连载。”
“一周一万字的话,感觉这些够更一年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