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地下实验室(6)
第35章 地下实验室(6) (第1/2页)几小时后,当各种数据收集和记录工作完成,苏雨晴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处理中枢?”
经过详细讨论,双方竟然达成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共识——“中枢”应当保持当前状态,继续它的守护者角色。任何尝试移动、控制或彻底激活它的行为都可能破坏全球龙脉网络的平衡,带来灾难性后果。
“但这些知识不应该只掌握在我们少数人手中,”收割者领导者坚持,“它们关乎全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我同意,”林暮秋出乎意料地表态,引起苏雨晴的惊讶眼神,“但分享方式和范围需要谨慎考虑。某些知识如果被误用,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进一步协商,一个初步计划形成:双方将共同成立一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专注于解析和整理“中枢”传递的知识。这些知识将按照安全等级分类,基础和理论性内容可以向更广泛的科学界开放,而更敏感的应用技术则需要多方监督和严格控制。
“这是一个开始,”苏雨晴谨慎地说,“但需要更高层次的讨论和决策。”
收割者领导者罕见地表示同意:“是的,这超出了我们的权限范围。但今天的发现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我们不再是简单的对手。”
在准备离开前,林暮秋再次接近中央装置,感受着它的能量波动。此时,他注意到水晶球的旋转模式似乎形成了一个新的图案,中心点的光芒也泛起了一种不同的色调。
“等等,”他叫住其他人,“系统还有更多要显示的。”
确实,中央装置再次活跃起来,但这次不是爆发式的信息洪流,而是一系列精确的图像投影,显示在大厅空间中。这些图像描绘了全球龙脉网络的当前状态——某些节点活跃,有些处于休眠,还有一些显示出不稳定的迹象。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海清的“天池”区域被标记为“能量紊乱”状态,影响范围正在缓慢扩大。
“这是一个警告,”科学家分析道,“能量风暴的影响比我们预期的要严重。如果不加以缓解,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能量失衡。”
“中枢”进一步显示了一系列可能的干预方案,包括如何重新平衡受影响区域的能量流动,以及如何修复或重新激活关键节点。这些方案不需要完全掌控“中枢”本身,而是通过调整其他次级节点来实现平衡。
“它在指导我们如何修复网络,”林暮秋惊讶地说,“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共享,而是一个行动计划。”
苏雨晴和收割者领导者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似乎同时意识到一个重要事实:或许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从一开始就是被“中枢”系统安排的。系统察觉到网络失衡,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合适的人员前来,接收必要的知识和指导。
“这改变了一切,”苏雨晴轻声说,“我们不再是简单的探索者或竞争者。我们被选中作为。。。修复者。”
收割者领导者难得地表示赞同:“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的责任比想象中更大。这不仅关乎知识获取,还关乎实际行动。”
林暮秋仔细研究着投影的修复方案:“这需要全球范围的协调合作。没有单一组织或国家能独立完成。”
当所有信息传递完毕,大厅再次恢复平静。唯一的变化是,中央装置的水晶球现在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旋转更加和谐,光芒也更加柔和。
“它已经完成了任务,”林暮秋轻声说,“现在选择继续守护和等待。下一步行动取决于我们。”
在离开“中枢”前,双方达成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协议:共同制定一个龙脉网络修复计划,优先解决海清能量风暴造成的失衡。为此,他们需要搁置过去的敌对立场,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关系。
返回水面的旅程比下潜更为顺利。离开“中枢”区域后,林暮秋回头望了最后一眼——那个古老而强大的设施,沉睡在深海之中,守护着人类历史的秘密,也守望着未来的可能性。
回到船上,团队立即开始整理和分析获取的大量数据。与此同时,苏雨晴通过安全渠道向天机局总部报告了情况,包括与收割者组织达成的意外合作。
“这将是一个困难的对话,”她对林暮秋说,结束通讯后,“传统思维很难接受与敌人合作的概念。”
林暮秋理解地点头:“但中枢的信息很清楚——分裂和冲突正是导致能量失衡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想修复网络,必须超越原有的对立思维。”
两天后,科研船返回了指定港口。等待他们的不仅有天机局的接应人员,还有陈总工程师本人,以及——令所有人惊讶的——龙辰老师。
“情况比预期复杂得多,”陈总工程师在简报会上说,听完团队的详细汇报后,“但也许这是一个转折点。中枢的知识传递和修复指导可能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