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意外
第260章 意外 (第2/2页)他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对李哲说:“你是做实业的,可能没太关注书画界的这些旧事。启功先生虽说会称张大千为‘大千先生’,可他打心底里不认同他的一些做法——
当年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为了方便临摹,竟对部分原始壁画造成了破坏……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说法很多,我也不好评判。
但启功先生向来重视文物保护,对这种行为比较反感,估计这也是他不想帮忙鉴定的缘由。”
李哲皱着眉,听得认真:“还有这事?”他只知道张大千画得好,倒从没听说过这些过往。
郑彦博接着说,“应该是这个原因——他可能觉得给张大千的作品鉴定,就等于认可了对方破坏文物的行为。我要是早想到这层,就不贸然把《青城山水图》拿出来了。”
李哲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他轻轻点头:“闹了半天还有这层缘由!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木盒,心里的那点遗憾也烟消云散——能得到齐白石先生的真迹,还了解到这样一段往事,这趟荣宝斋之行,比他预想的更有收获。
洪三在一旁听得真切,也忍不住感慨:“嘿,没想到鉴定书画背后还有这么多门道,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郑彦博笑着说:“李老板,您以后再想收藏名家画作,可以随时来找我。”
李哲连忙道谢,随后和洪三一起告别郑彦博,抱着装着《墨虾图》的木盒走出了荣宝斋。
此时阳光正好,槐花香伴着微风飘来,李哲坐在伏尔加轿车里,低头看着怀里的木盒,嘴角忍不住上扬——
有了这幅齐白石先生的真迹,再加上启功先生的鉴定书,等于是多了一个能代代相传的宝贝。
……
翌日上午。
花市大街,花鸟虫鱼市场。
此时的市场早已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入口处搭着帆布遮阳棚子,棚下摆满了各色各样的花草盆栽,从娇艳的月季到素雅的兰草,再到叶片油亮的绿萝,一盆挨着一盆,挤得满满当当。
摊主们大多穿着半旧的蓝布褂子,手里拿着喷壶时不时给花草浇点水,嘴里还不停吆喝着,“刚到的茉莉啊,凑近闻闻,这香味能绕着胡同飘三圈!”
“文竹便宜卖喽,家里摆一盆,看书都有精神头!”
市场中间的过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有挎着菜篮子顺带买花的大妈,有穿着中山装、戴着老花镜仔细挑选盆景的老爷子,还有围着卖雏菊摊位叽叽喳喳的小姑娘。
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花草的清香,还有远处卖金鱼的摊位飘来的淡淡的鱼腥味,热热闹闹的声响和鲜活的气息交织在一起。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男一女手牵着手慢慢走着,男生身形高大挺拔,穿着一件浅灰色衬衫,正是21岁的李哲;
身旁的女孩穿着一条白色连衣裙,乌黑的长发扎成马尾,肌肤白皙,一双长腿在裙摆下若隐若现,正是他的女友王婷。
今日王婷休假,李哲特意腾出时间约她出来,一方面是想陪她散散心,另一方面,他还琢磨着买几个盆栽、挑个鱼缸,养几条鱼,让偌大的四合院多些生气。
两人顺着人流往前走,抱着游玩的心态,边走边看。
没一会儿就听到了“哗啦哗啦”的水声,抬眼一看,前面一排摊位都摆着大大小小的玻璃鱼缸,里面的金鱼、红鲤在水里摆着尾巴游来游去,五彩的鳞片在光线下闪着亮。
李哲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拉着王婷快步走了过去。
摊位最里面的一个大鱼缸里,两条银龙鱼正缓缓游动,银灰色的身体修长,鱼鳍展开像薄纱一样,游动时姿态优雅又带着股劲儿,旁边还有几条色彩鲜艳的鹦鹉鱼围着它们转,李哲已经挪不开眼了。
“老板,这银龙鱼好养不?”李哲蹲在鱼缸前,指着银龙鱼问。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爷,手里拿着个小网兜,笑着说:“小伙子,这鱼看着精神,养起来可得费点心思。
水得晾透了才能换,每次换水还不能全换,得留一半老水,不然鱼容易不适应。平时还得盯着水浑不浑,如果水太浑浊,就是该换水了。
我得给你说清楚,省的你养死了,再回来找我。”
李哲听着,眉头悄悄皱了起来。
他想起后世养鱼的场景,各种型号的过滤器往鱼缸里一放,水质能一直保持清亮,还有温控器、LED灯,想调节水温、给鱼补光都方便得很,换水时用个抽水管,半小时就能搞定。
可现在还是“古法”养鱼,没有这些方便的设备,换水得一桶桶提水、晾水,还得手动清理鱼缸里的残渣,他本就不是个勤快人,最讨厌这种又繁琐又费时间的活儿。
琢磨了一会儿,他只能无奈的放弃:“大爷,我还是再看看吧。”说完,又恋恋不舍地看了一眼银龙鱼,才拉着王婷离开。
王婷看出他脸上的小失望,伸手搂住他的胳膊,轻轻晃了晃:“咱们去看盆栽,说不定能找到你喜欢的呢。”
李哲笑着点点头,跟着王婷往盆栽区走。
没走多远,一盆松树盆栽就吸引了李哲的目光。这盆松树不算高,也就两尺来高,树干苍劲有力,褐色的树皮带着自然的纹理,像是刻着岁月的痕迹,枝条修剪得错落有致,翠绿的针叶细密又有光泽,凑近看,还能看到松针上挂着的细小露珠。
王婷问道:“老板,这盆松树多少钱?”
摊主笑道:“嘿,您真有眼光,这是一盆老桩黑松,养了快十年了,摆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又雅致又显气派。便宜点卖给您,100块。”
王婷蹙眉:“老板,您这也太贵了吧。”
老板摆摆手:“姑娘,我真没要高价,这也就是在市场,如果拿到展厅去卖,少说也要千儿八百的。”
王婷哪里会信他,讲了一会价,最终以五十元成交。
就这,王婷还是觉得贵。
李哲倒是觉得还可以,倒不是他人傻钱多,而是这东西在后世也不便宜,名家精品能卖到十数万一盆。
当然,李哲倒没想过倒腾这个,就是图一个喜欢。
买了老桩黑松,两人继续往前走。
王婷在旁边的一个摊位前停下了脚步,摊位上摆着几盆开得正盛的绣球花,其中一盆淡紫色的最合她心意。
绣球花的花朵又大又圆,花瓣层层迭迭,颜色从花心到花瓣边缘慢慢变浅,翠绿的叶子呈椭圆形,衬得花朵愈发娇艳。
王婷蹲在花盆前,轻轻碰了碰花瓣:“你看这绣球花多好看,摆在院子里肯定特别美。”
李哲走过去,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笑着说:“喜欢就买,正好跟我的松树凑一对。”
付了钱,摊主还特意找了个小布包,把松土的小铲子、小耙子包好递给他们,笑着说:“这工具好用得很,松起土来省力。”
两人道了谢,抱着盆栽高高兴兴地出了市场。
白色伏尔加就停在市场门口的路边。他打开后备箱,小心翼翼地把两盆花放进去,又仔细垫了块布,生怕路上颠簸碰坏了。
李哲一边发动汽车,一边问:“婷婷,想吃啥?”
“嗯……”王婷想了想:“去全聚德吧,有些日子没吃烤鸭了。”
“成,那就去和平店,那边的环境好一些。”说着,便沿着街道朝着全聚德和平店的方向开去。
车子行驶了约莫十几分钟,就到了目的地。
远远地,就能看到全聚德和平店那标志性的建筑——一栋六层的新式小楼,门口挂着两根白色的石柱,中间悬着红色的“全聚德”三个字。
门口挂着两串足有半人高的红灯笼,灯笼面上印着金色的“鸭”字,风一吹,灯笼轻轻晃动,红色的灯穗也跟着飘摆,格外喜庆。
三三两两的食客站在门口等候,有穿着讲究的中年人,手里夹着公文包,跟同伴低声聊着天;有带着孩子的一家人,小朋友扒着门框,好奇地往店里瞅。
李哲停好汽车,刚准备下车的时候,眼角余光突然瞥见店门口的空地上站着两个人,其中一个男人的身影他特别熟悉——正是他的表哥王建军。
王建军穿着一件蓝色的工装衬衫,袖口随意地卷着,正侧着头跟旁边的女孩说着什么,脸上还带着点笑意。
再一看那女孩,短发利落,露出光洁的额头,身上穿着一身蓝色牛仔服,身姿高挑挺拔,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居然是建国门派出所的民警白晓燕!
李哲心里一下犯了嘀咕,这两人怎么会单独出现在全聚德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