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建军!
第八十三章 建军! (第1/2页)转运司。
江昭、顾廷烨、王韶、蒋之奇、沈括、薛向六人齐聚一堂。
六人年纪最大的也方才三十岁左右,腹有一腔热血,意欲建功立业,可谓是典型的少壮派。
主位,江昭端着一杯蜜水,抿了一口,举目望向顾廷烨、王韶两人。
“新军组建得怎么样?”
一封《平戎策》奏疏呈递上去,官家的旨意落了下来。
作为韩章的弟子,又有着官家的信任,领陕西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一职,新军的决策权,自然是集于江昭一身。
究竟什么人担任什么职位,几乎都是他一言而定,经决策上报吏部即可。
顾廷烨、王韶、蒋之奇、沈括、薛向五人,除了蒋之奇的定位是主持转运司运转以外,其余的几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军中职务。
当然,这些职务的品级肯定不能跨越太狠,顶天了也就是六七品。
饶是如此,也意味着顾廷烨、王韶、沈括、薛向四人,彻底成为了新军的领导者。
新军的领导者并不难决定,但究竟是否名副其实,就得归究于新军的组建结果。
新军组建得好,职务就名副其实。
新军组建得不好,职务就跟笑话一样,名不副实。
而组建新军的事务,江昭交于了顾廷烨、王韶两人。
这两人,统兵本领都没得说。
王韶有历史名将之姿,典型的儒将,入仕九年,以治政经验初步领兵,就是三万余的水平。
顾廷烨将门虎子,名声不好,但将门的本事是一点也没少学,典型的传承有序,适当磨砺沉淀,就可承担帅才之责。
余下的沈括、薛向,主要是负责粮草调运,建设军营。
蒋之奇则是尝试掌握转运司的运转,稳住基本盘。
江昭已经渐渐放权,视野拔高到大局观的角度,统筹兼顾。
作为主导者,他要做的就是顾好大局,承担“统帅”的角色。
赏罚分明,统筹兼顾,就是上位者的为官之道。
说起来简单,可要是真做起来,难度一点也不低。
顾廷烨一步走出,严肃道:“截至目前,招募了一万三千人。”
“一万三千人。”
江昭沉吟,惦量了一下:“两万左右,就差不多停下吧。”
一方面,两万新军的粮草,这差不多就是朝廷可轻松承担的范围。
须知,两万人的粮草、札甲,可不是少数。
作为陕西转运使,江昭运用职权适当操作,抽调一些粮草供给新军并不是什么问题。
但,这也就是杯水车薪,勉强可支撑两万人偶尔加餐一顿。
粮草的大头,还得是朝廷支撑。
既然得朝廷支撑,那就得从大局上考虑朝廷的决策。
消耗粮草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二则,两万人,恰好是几人统兵的极限水平。
要是再来几万,那就算得上大军团作战,唯有“帅才”方可统领。
且不说朝廷会不会放心让没有任何统率经验年轻一代主持大军团的运转,便是客观事实上,几人也不具有统领大军团的能力。
江昭、顾廷烨、王韶、沈括、薛向五人,沈括和薛向都是后勤人才,主打粮草调度,聚财敛财。
余下的江昭、顾廷烨、王韶三人,江昭没少读书,也没少试着筹谋军略,偶尔也向着老师韩章学习过大军团领兵经验。
但再怎么学,也是纸上谈兵。
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有治政经验。
执掌转运司的这一年,他倒是特意领过厢军运送粮草。
以治政经验统兵,三千余人押送粮草,除了略微有点疲乏外,并没有太多压力。
粗略估量,他也就维持万余士卒军营的运转的本事。
顾廷烨、王韶两人都是帅才之姿,但也是纸上谈兵。
王韶入仕初次领兵就是三万余人,但彼时的王韶好歹有了九年的治政经验,以治政经验领兵,本事相比起方才入仕的阶段,肯定不是一个档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