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王安石要变法?
第一百八十五章 王安石要变法? (第2/2页)区别就在于,改革还有改革精神值得称颂。
“江尚书,且一观此法。”
王安石可管不了那么多。
他就知道,江昭有意变革!
一页褶褶巴巴宣纸,传了过去。
江昭取过,举目望去。
宣纸上是两道变法内容,一名青苗法,一名市易法。
青苗法,核心是让朝廷放贷。
农耕时代,收成相对晃动,可能上一年丰收,下一年就是欠收。
一旦欠收,百姓手中的粮食就不够上交赋税,往往就涉及向民间大户借钱。
高利贷,九出十三归,价格自然是不菲。
并且,借高利贷还存在风险,要是下一年也欠收,百姓就可能走投无路,唯有卖地求存。
青苗法的核心,就是以较低的利息向民间放贷,避免存在卖地求存的情况。
市易法,核心是朝廷出手调节物价。
一些物资,可能上一年不稀缺,下一年就市场短缺,贵到平民百姓买不起。
市易法,主要就是让朝廷在物资丰富的时候大幅度收购,从而适当拔高物价,并在物资稀缺的时候卖出去,从而适当降低物价。
两相结合,维持物价平稳。
江昭认真观读,王安石则是静静的等候。
约莫半柱香,宣纸还了回去。
江昭并未表态,反而问道:“王少卿为何不找曾阁老,亦或是文太傅,反而来找江某?”
涉及变法,肯定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起。
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党魁观望一二。
要是党魁认为可行,那就不必自己单独出来找志同道合的人。
奏疏呈递上去,皇帝下令实行改革,自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向上靠拢。
相比之下,一个一个的找,效率无疑是低得吓人。
因此,唯有一个真相:
王安石的变法,曾公亮和文彦博都是持否决亦或是观望态度!
王安石面色闪过一丝不自然,叹了一声,并未否认:“曾阁老性子持重,以稳为主,文太傅亦然。”
“江尚书深得官家信任,王某便厚着脸皮登门拜访。”
“若是江尚书肯将此法呈奏陛下,改革弊政之事,必可施行。”
说着,王安石面露期许。
一样的政令,不同的人呈奏上去就是效果不一样。
小阁老呈奏上去,那叫忧国忧民。
大理寺少卿呈奏上去,那叫信口雌黄。
正四品,也算是排得上号的官员,可终究没有身披紫袍,谈论起国政,未免有些不够格。
相比之下,江昭无疑适合不少。
“小”阁老!
越是往上攀爬,越是清楚江昭的可怕之处。
既是宠臣,还是能臣、贤臣。
关键,他走的还不是幸进路子。
江昭走的是正统文官路!
几种情况一结合,影响力无疑是非常吓人。
主位,江昭了然点头。
王安石分量不足,特意拉着他入局。
一旦他入局,那韩大相公肯定支持弟子。
但凡皇帝胸有气魄,改革也就成了大半。
江昭微叹:“王少卿,你这性子也太急了。”
摇摇头,江昭解释道:“新政实行,本质上还是得靠人。”
“官家初登基,根基不稳。江某也仅是二品官身,并非是最有权势的一批人。”
“改革之计,不可一蹴而就,还是徐徐图之为好。”
“甚至,要不要改革,都不一定。”
要想改革,起码得皇帝与内阁齐心。
换而言之,起码得有大学士坚定不移的支持改革。
起步阶段,就得集权!
唯有集权,才能更好的贯彻政令。
最好的搭配就是宰辅大相公与皇帝齐心,一齐施行改革。
当然,这种“宰辅大相公”是有真正班底门生的百官之首,类似于韩章,而非揠苗助长、有名无实的空壳子大相公。
就算是要改革,起码也得熬上几年。
熬到小阁老变老,去掉“小”字,熬到新帝根基稳固。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另外。”
江昭善意提醒道:“政令施行,不单得考虑效益,也得考虑后果。青苗法、市易法,颇有弊端。”
青苗法、市易法,短期内肯定见效。
可时间一长,官员为了政绩,就会逼着百姓贷款,青苗法就成了祸害。
市易法,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可一旦官商勾结,市易法反而成了商人垄断的保护伞。
王安石面色一滞。
小阁老有进取气魄,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气血旺盛,身居高位,绝对是有意改变大周的政治格局。
否则,也不可能有开疆拓土的举动。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