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长卷
银杏长卷 (第1/2页)银杏交响:永恒的回响
校庆日的星光尚未褪去,一封来自国际儿童基金会的加急邮件,又将"银杏计划"推向新的舞台。邮件中提到,非洲某战乱地区的难民营急需教育支援,希望能借鉴"银杏模式"建立流动学校。消息传开后,志愿者们再次迅速集结,一场跨越山海的公益接力就此展开。
顾念主动请缨加入先遣队。他的行李箱里塞满了特殊材料——可降解的环保画纸、太阳能充电的绘画平板,还有数十个装满银杏种子的玻璃瓶。"这些种子会在异国他乡生根,"他对送行的父母说,"就像善意没有国界。"飞机降落在尘土飞扬的机场时,迎接他的是难民营里孩子们警惕又好奇的目光。
与此同时,林宇的团队日夜攻坚,研发出适用于极端环境的便携教学设备。他们将智能投影仪、卫星接收器和储能电池集成在可折叠的行李箱中,只需展开就能投射出360度环绕的全息课堂。陈泽则带着摄制组深入战区边缘,记录下难民营的真实生活,制作成系列纪录片《战火中的银杏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
在难民营的帐篷教室里,顾念遇到了来自叙利亚的小女孩莱拉。这个总是沉默不语的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时,颤抖着画出残垣断壁和哭泣的母亲。顾念没有急着安慰,而是在画面空白处添上发光的银杏叶,叶片渐渐汇聚成和平鸽的形状。"你看,即使在黑暗中,也总有希望在生长。"他轻声说。
千里之外的"银杏希望小学"里,孩子们得知要与非洲小伙伴结对后,自发组织了"艺术救援"行动。他们用银杏叶制作书签,在画纸上写下祝福的话语,还录制了数百段视频,教非洲的孩子们唱中文儿歌、跳传统舞蹈。当这些承载着温暖的包裹抵达难民营时,莱拉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然而,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当地武装冲突加剧,难民营被迫迁移。顾忆展紧急联系国际红十字会,协调运输车辆;苏念雪带领心理团队,通过视频连线为孩子们进行危机干预;林宇则连夜开发出离线教学系统,确保迁移途中教育不中断。在颠簸的卡车上,顾念用随身携带的速写本记录下这段历程,每一页都画满了在战火中顽强生长的银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