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你想气死朕吗?
第六十四章你想气死朕吗? (第2/2页)“陛下,”兵部尚书郭元振神色凝重,“吐蕃此次来势汹汹,我军在河西兵力不足,需立刻增派援军。”
朝堂上,守旧派大臣纷纷进言:“陛下,此战关系重大,当派世家宿将挂帅,方能稳操胜券。”
李新宇却想起了那个在制科考试中提出“以夷制夷”策略的王琚,以及在诺真水之战中大破突厥的薛讷。“薛讷、王琚听令!”他目光坚定,“朕命薛讷为陇右道行军大总管,王琚为行军长史,领十万大军驰援河西!”
薛讷和王琚领命而去。临行前,李新宇亲自为他们送行:“河西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二位了。若有需要,朕将倾尽国库,支援你们!”
薛讷单膝跪地:“臣定当竭尽全力,不教吐蕃一兵一卒越过黄河!”
王琚则献上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陛下,吐蕃军队虽多,但后勤补给困难。臣建议先坚守城池,断其粮道,再联合回纥、党项等部落,从侧背袭击。”
李新宇点头:“好!一切由你们便宜行事!”
薛讷和王琚抵达河西后,立刻整顿防务。他们加固城墙,训练士兵,同时派出斥候深入吐蕃境内,侦查敌军动向。王琚利用自己在西域积累的人脉,成功说服回纥、党项等部落出兵相助。
一个月后,吐蕃军队兵临凉州城下。赤德祖赞看着城楼上严阵以待的唐军,冷笑一声:“听说唐朝皇帝重用寒门子弟,今日倒要看看,这些土鸡瓦狗能挡得住我吐蕃铁骑吗?”
然而,他很快就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薛讷指挥若定,利用城池坚固的优势,多次打退吐蕃的进攻;王琚则率领回纥、党项的骑兵,绕到吐蕃军队后方,烧毁了他们的粮草辎重。
赤德祖赞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该死的唐朝人!给我猛攻凉州,三日内必须破城!”
但吐蕃军队早已军心不稳,粮草断绝后,士兵们开始逃亡。薛讷抓住时机,大开城门,率军出击。王琚率领的骑兵也从侧背杀出,吐蕃军队顿时陷入混乱。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杀吐蕃将士三万余人,赤德祖赞仅率残部逃回吐蕃。捷报传回长安,李新宇大喜过望,亲自到朱雀门迎接凯旋的将士。
“薛卿、王卿,”李新宇握着二人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仅守住了河西,更证明了朕重用寒门士子的决策是正确的!”
他当即下旨,擢升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王琚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同时,为表彰回纥、党项等部落的功绩,李新宇赐予他们大量财物,并开放边境互市。
这场胜利,不仅稳固了大唐的边疆,更让李新宇在朝堂上的威望达到了顶峰。那些曾经质疑他的守旧派大臣,也不得不对他心服口服。而魏征阳,经过此次事件,对李新宇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陛下,”一日朝会后,魏征阳罕见地主动进言,“老臣以前太过迂腐,如今才明白,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实乃社稷之福。”
李新宇笑着拍了拍老臣的肩膀:“卿能明白就好。朕要的,不是只会说‘不可’的谏臣,而是能一起开创盛世的肱骨之臣。”
第九章治水安邦,民生为本
解决了边疆危机后,李新宇将目光转向了国内的民生问题。黄河流域连年水患,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他召集户部、工部大臣商议治水之策,却发现朝堂上竟无人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陛下,”工部尚书擦着冷汗说,“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历代都未能根治,臣等实在……”
李新宇皱起眉头,突然想起了张嘉贞。此人曾在蒲州治水,颇有成效,或许能担此重任。“传张嘉贞入宫!”他下令道。
张嘉贞很快被召来,看着殿内愁眉苦脸的大臣们,心中已然明白。“陛下,”他展开一卷黄河流域的舆图,“臣以为,黄河水患的根源在于泥沙淤积。若想根治,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泥沙入河;二是在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他详细讲解了自己的计划,包括如何组织民夫、如何调配物资、如何分段施工。李新宇越听越兴奋:“好!就依你所言,朕命你为都水监,全权负责黄河治理!所需人力、物力,朕无不允!”
张嘉贞领命后,立刻奔赴黄河沿岸。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方案,还发明了一种“柳石枕”,用来加固堤坝。这种用柳枝和石块编织而成的枕状物,既轻便又耐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然而,治水工程并非一帆风顺。施工到一半时,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户部尚书上奏:“陛下,治水已耗费银钱百万,国库空虚,实在难以继续……”
李新宇果断下令:“停建一切皇家宫殿,裁减宫中用度,将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治水!”他还亲自到洛阳、长安等地,号召富商大户捐款。
在李新宇的支持下,张嘉贞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黄河治理工程。新修的堤坝坚固无比,疏浚后的河道畅通无阻,黄河沿岸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水患之苦。
为了感谢李新宇和张嘉贞,百姓们自发修建了许多生祠。在郑州,有一座生祠内,百姓们将李新宇和张嘉贞的画像挂在一起,尊他们为“黄河守护神”。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感慨万千:“朕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看到他们安居乐业,朕便心满意足了。”
而此时的魏征阳,彻底被李新宇的治国方略所折服。他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御史大夫之职:“陛下,老臣年迈,且见识短浅,已不堪大用。如今朝堂人才济济,老臣愿致仕还乡,给年轻人让路。”
李新宇却没有批准:“卿乃三朝老臣,德高望重。朕需要你继续留在朝堂,匡正朕的过失。至于进贤任能,朕自有主张。”
魏征阳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虽死无憾!”
时光飞逝,李新宇登基已十载。这十年间,他广纳贤才,改革吏治,平定边疆,治理水患,将大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长安城内,车水马龙,万邦来朝;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贸易繁荣;黄河两岸,麦浪滚滚,百姓富足。
这年中秋,李新宇在大明宫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各国使节和文武百官。宫殿内灯火辉煌,歌舞升平,西域的胡旋舞、江南的采莲曲轮番上演,美酒佳肴摆满了宴席。
李新宇举杯向群臣致意:“今日之盛景,皆赖诸位爱卿和天下贤才的努力。想当初,朕登基之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的理想!”
群臣纷纷起身,高呼:“陛下万岁!大唐万岁!”
酒过三巡,李新宇将张嘉贞、张九幽、薛讷、王琚等人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各不相同,但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希望,你们能继续辅佐朕,将这盛世传承下去。”
张嘉贞等人齐声答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此时,魏征阳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卷书册:“陛下,老臣这十年来,将陛下的治国方略和诸位大臣的功绩整理成书,名曰《开元新政录》,望陛下过目。”
李新宇接过书册,翻开一看,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登基以来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张嘉贞治水、张九幽察吏、薛讷破敌等事迹。他感动地说:“卿有心了。此书当传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