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天狼诀2 > 第六十七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下)

第六十七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下)

第六十七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下) (第2/2页)

张九幽惊叹:“陛下此举,既安抚了契丹,又得了战马,还不失朝廷体面,实在高明。”
  
  李新宇摇摇头:“朕要的不是战马,是人心。慕容宏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依附大唐,比依附回纥或突厥更划算。但光靠利益不够,还得让他看到大唐的气度。”
  
  他看向窗外,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墙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传旨,今年元宵,允许边地各族首领赴长安观灯。告诉他们,朕在曲江池设宴,与他们共庆佳节。”
  
  成化三十八年,元宵。
  
  长安城内张灯结彩,朱雀大街上人流如织。来自漠北、西域、东北的各族首领,身着本族服饰,在羽林卫的护送下游览市容,眼中满是惊叹。他们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来到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看着那高耸的城楼、宽阔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铺,以及衣着光鲜的百姓,心中对大唐的敬畏又深了几分。
  
  曲江池畔,更是热闹非凡。湖边搭建了数十座彩棚,棚内摆满了佳肴美酒。李新宇身着常服,与各族首领围坐在一起,没有了朝堂上的威严,多了几分平易近人。
  
  “慕容首领,”李新宇举起酒杯,看向坐在对面的慕容宏,“上次多谢你出手相助,牵制回纥。这杯酒,朕敬你。”
  
  慕容宏起身举杯,一饮而尽,沉声道:“陛下客气了。我契丹与回纥本就有旧怨,出手是应该的。”他看着李新宇,眼中少了往日的戾气,多了几分探究,“陛下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谋略,宏佩服。”
  
  “谋略谈不上。”李新宇笑了笑,“朕只是觉得,打仗不如通商,流血不如饮酒。你看这曲江池,春日里繁花似锦,夏日里荷花满塘,若能让边地百姓也过上这般安稳日子,才是朕想做的事。”
  
  他指着不远处正在表演胡旋舞的舞姬,对众人说:“大唐就像这曲江池,容得下中原的龙舟,也容得下西域的胡商;听得见汉人的琴瑟,也听得见突厥的马头琴。朕希望,诸部能与大唐和睦相处,互通有无,让老人能安享晚年,孩子能平安长大。”
  
  薛延陀可汗阿史那默啜站起身,躬身道:“陛下仁心,天地可鉴。此次若非陛下援手,我薛延陀早已亡国。从今往后,薛延陀愿世代归顺大唐,永不背叛。”
  
  西域于阗国王也起身附和:“于阗盛产玉石,愿年年进贡,只求陛下能保西域通路畅通。”
  
  一时间,各族首领纷纷表态,或愿进贡,或愿出兵助战,场面热烈。李新宇一一回应,承诺会保障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习俗,若有难处,朝廷定会相助。
  
  酒过三巡,慕容宏忽然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新宇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臣,契丹首领慕容宏,愿代表东胡诸部,恳请陛下效仿太宗皇帝,登临‘天可汗’之位!”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天可汗”,即“天下共主”,是当年太宗李世民凭借赫赫战功与开明政策,被各族共同尊奉的称号,象征着无上的权威与认同。自高宗之后,大唐国力渐衰,这一称号便再未有人敢提。
  
  慕容宏继续说道:“陛下登基一年,威服回纥,安抚薛延陀,体恤我契丹,仁心遍布四海,武功震慑八方。如今漠北安宁,西域臣服,东北归心,唯有陛下,配得上‘天可汗’之名!”
  
  阿史那默啜反应过来,立刻也跪地附和:“臣附议!恳请陛下称‘天可汗’!”
  
  于阗国王、吐蕃使者、高句丽王子……各族首领纷纷跪地,异口同声地呼喊:“恳请陛下称‘天可汗’!”
  
  声音震彻曲江池,连远处的百姓都停下脚步,好奇地张望。
  
  李新宇站在众人中间,看着眼前这些曾经或敌对、或疏远的各族首领,此刻却真心实意地拥戴自己,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先帝临终前的嘱托:“守住这江山,莫让百姓受苦。”想起戍边将士冻裂的双手,想起边地孩童渴望和平的眼神。
  
  他缓缓抬手,示意众人起身。待安静下来,他朗声道:“朕,大唐皇帝李新宇,多谢诸部厚爱。‘天可汗’之名,非朕一人之功,是大唐与诸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无比坚定:“朕愿承此称号,但朕的‘天可汗’,不是靠武力征服的共主,而是诸部的朋友,是和平的守护者。从今往后,凡归顺大唐的部族,朕必一视同仁,保你们安居乐业;若有外敌入侵,朕必出兵相助,与你们共进退!”
  
  “天可汗万岁!”“大唐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与曲江池的歌舞、烟火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盛世图景。慕容宏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个年轻的帝王,眼中终于露出了信服的光芒。他知道,自己押对了。这个男人,不仅有太宗的英武,更有超越前人的智慧与胸襟。
  
  李新宇被尊为“天可汗”后,大唐与周边部族的关系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他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首先,他在边境设立“互市”,允许各族百姓自由贸易。大唐的丝绸、茶叶、瓷器换来了漠北的战马、皮毛,西域的玉石、香料,东北的人参、貂皮。互通有无不仅增加了朝廷收入,更让各族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和平的好处。
  
  其次,他推行“和亲”与“质子”制度,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并非单纯将宗室女嫁往各部,而是允许各族首领将女儿送入长安学习,同时也选派大唐的学子、工匠前往各部传授知识与技艺。这种双向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融合。
  
  再者,他对归顺的部族采取“自治”政策,保留其原有习俗与首领,只需定期向朝廷进贡,并在战时出兵相助。对于有矛盾的部族,他不偏不倚,以调解为主,实在调解不成,才出兵干预,且战后绝不赶尽杀绝,而是帮助其重建家园。
  
  慕容宏所在的契丹,成为了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营州以西的牧场租给了契丹,让他们的畜牧业得到极大发展;通过互市,契丹的皮毛卖到了长安、洛阳,换回了大量粮食和布匹;慕容宏的长子被送入长安太学读书,回来后将中原的农耕技术带到了契丹,让部分契丹人学会了种植粮食,不再单纯依赖游牧。
  
  成化四十年,突厥残余势力试图卷土重来,侵扰河西走廊。李新宇下令出兵征讨,慕容宏主动请缨,率三万契丹骑兵参战。在这场战役中,契丹骑兵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战后,李新宇亲自在长安设宴款待慕容宏,赏赐无数,并封他为“松漠郡王”,允许契丹在潢水流域设立正式的行政机构。
  
  席间,慕容宏端着酒杯,对李新宇说:“陛下,当年我曾怀疑您的诚意,如今才知,您的‘天可汗’之位,是用真心换来的。我契丹能有今日,全赖陛下恩典。从今往后,契丹便是大唐的一分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新宇笑着举杯:“慕容郡王言重了。大唐与契丹,本就是唇齿相依的邻居。邻居好,日子才能好过。”
  
  此时的长安,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西域商人、身着皮裘的漠北武士、梳着发髻的东瀛留学生。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那位被尊为“天可汗”的年轻帝王,用智慧与仁心,为这片土地奠定的盛世根基。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成化五十年。李新宇已从当年的青年变成了鬓角染霜的中年人,但那双眼睛依旧清亮,目光中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与深邃。
  
  这十年间,大唐国力蒸蒸日上,疆域空前辽阔。漠北诸部彻底臣服,西域通路畅通无阻,东北的契丹、奚族与朝廷往来密切,甚至开始使用汉字,学习中原文化。史书称这一时期为“成化中兴”,而李新宇的“天可汗”之名,也传遍了东亚、中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慕容宏已年过五旬,身体不如从前,但每次大唐有重大庆典,他都会亲自赴长安参加。这一年的冬至,他再次来到长安,却发现李新宇的身体似乎不太好,脸色有些苍白,咳嗽不止。
  
  “陛下,您要保重龙体啊。”慕容宏看着李新宇,眼中满是担忧。
  
  李新宇笑了笑,摆了摆手:“人总有老的时候,朕也不例外。只要江山安稳,百姓安康,朕便没什么可担心的。”他看着慕容宏,“这些年,多亏了你镇守东北,朕才能安心处理朝政。”
  
  “这是臣的本分。”慕容宏躬身道,“陛下放心,只要臣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让任何人侵犯大唐的疆土。”
  
  李新宇点点头,从案上拿起一份奏折:“这是吏部拟的名单,准备在契丹设立科举考场,允许契丹子弟参加考试,考中者可入朝为官。你觉得如何?”
  
  慕容宏愣住了,随即激动得老泪纵横:“陛下……这……这是真的?”在他看来,允许契丹子弟参加科举,意味着朝廷真正把契丹人当成了自己人,这份信任,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当然是真的。”李新宇笑道,“大唐的官员,不分民族,只看才干。朕相信,契丹子弟中,定有栋梁之材。”
  
  慕容宏深深一拜:“陛下隆恩,契丹上下永世不忘!”
  
  几个月后,李新宇在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五岁。消息传出,举国哀悼,连周边部族也纷纷遣使前来吊唁。慕容宏得知消息后,亲自率五千契丹骑兵赶赴长安,为李新宇守灵三个月。
  
  在灵前,这位白发苍苍的契丹首领,对着李新宇的灵位,行三跪九叩大礼,泣声道:“天可汗,您放心去吧。您开创的盛世,我们会替您守护下去。您待我们的恩情,我们会世世代代记在心里。”
  
  李新宇的儿子继位后,延续了他的政策,大唐的繁荣得以延续。而慕容宏称李新宇为“天可汗”的故事,也被载入史册,成为一段民族融合、四海归心的佳话。
  
  许多年后,当人们翻阅《新唐书》《旧唐书》,看到“天可汗李新宇”的记载时,总会想起那个在曲江池畔,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的年轻帝王,想起他那句“王者视四海为一家”的誓言。正是这份胸襟与智慧,让大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也让“天可汗”这个称号,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