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重振朝纲
第28章 重振朝纲 (第1/2页)朝堂上一片死寂,仿佛连空气都凝固成了冰,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王仲文被侍卫们押走时,那沉重的镣铐声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像是敲在每一个大臣的心头。整个大殿像是被抽去了主心骨,大臣们一个个低垂着头,身体微微颤抖,谁也不敢说话,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惹来皇帝的雷霆之怒。
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眉头紧紧锁在一起,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他的双手紧紧抓着龙椅的扶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显然还在消化刚才的震惊。王仲文,那个曾经他极为信任的大臣,竟然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这让他如何能不愤怒、不失望?
林深站在殿中,手中那份账册已经被他捏得微微发皱,纸张的边缘都起了毛边。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心中清楚,这场仗还没有真正结束,前方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但至少,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他绝不能退缩。
“陛下。”林深上前一步,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穿透力,直直地钻进皇帝的耳朵里,“改革不能停。”
皇帝缓缓抬眼看他,目光复杂得如同深邃的潭水,有疑惑,有审视,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你打算怎么做?”
林深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决心和勇气都吸入肺腑,然后缓缓开口:“兵部需整顿,军饷要重新核定发放流程,杜绝贪污腐败;户部要推行新税制,减轻百姓负担,让民心归附;工部则要加速改良兵器制造,提升军队战力,以应对叛军的威胁。”
他说得很慢,每一个字都像是用锤子敲打在钉子上,重重地扎进众人心里。大臣们听到他的话,有的微微点头,似乎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有的则皱起了眉头,露出担忧的神情;还有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屑,觉得他不过是在夸夸其谈。
话音刚落,一个老臣站了出来,他须发皆白,在风中微微飘动,语气严厉得如同寒冬里的北风:“祖宗之法不可轻改!林大人此举,岂非动摇国本?这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历经百年,岂是你一个毛头小子说改就能改的?”
林深看了他一眼,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慌乱和反驳之意,而是从容地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在案几上缓缓展开。图纸上的线条清晰而规整,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这是模拟推演空间测算出的未来三个月战局模型。”
图纸一铺开,众人都像被磁铁吸引一般围了上来。只见上面标注着清晰的时间线和兵力部署变化,红色箭头如同一条条血色的触手,指向的是若不改革将导致的失地扩大与士兵溃散风险。每一个箭头都像是一把利刃,刺痛着大臣们的眼睛。
“三月之内,若无改革,我军将失去洛阳以东所有防线,叛军将直逼长安。”林深的声音冷静而坚定,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让人无法忽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数据推演的结果。若我们再不做出改变,大唐的江山将岌岌可危。”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满是焦虑和不安。他们知道,林深的话并非毫无道理,但改革又谈何容易?这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
良久,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准。”
两个字落下,像是敲响了战鼓,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大臣们心中一震,他们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林深走出大殿时,天色已晚,夜风微凉,吹得他衣角轻轻飘动。小周等在殿外,见他出来,立刻迎了上去,眼中满是关切:“先生,真的要开始了吗?”
林深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然:“开始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深几乎没合过眼。他亲自下到兵部,在那堆积如山的旧档中翻阅,纸张的油墨味和灰尘味混合在一起,呛得他直咳嗽,但他却顾不上这些。他仔细地调取战损记录,眼睛紧紧盯着那些数字和文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军务整肃纲要》。
他在朝会上当众演示火器改良后的威力,用一根铁管点燃火药。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道震耳欲聋的声响在朝堂上炸开,吓得几个老臣差点摔了手中的玉笏,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这叫‘霹雳炮’。”林深指着那根铁管,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若大规模装备,可让敌军闻风丧胆。在战场上,这将是我们的一大杀器。”
有将领当场质疑,他的声音洪亮而粗犷:“此物虽猛,但制作繁复,难以量产。在战场上,数量也是至关重要的,若不能大量生产,又有什么用呢?”
林深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本笔记,纸张已经有些陈旧,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这是我从知识提取库中调出的冶金与火药配比资料,只要按图索骥,便可批量生产。我已经做了详细的试验,按照这个方法,一定能够解决量产的问题。”
有人不信,眼中满是怀疑;有人半信半疑,眼神中透露出犹豫;但也有人眼中闪烁着光——那是希望的光,他们仿佛看到了大唐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场景。
与此同时,林深秘密召见郭子仪。两人在一处偏殿密谈,灯火摇曳,映照着他们略显疲惫的脸庞。烛光在他们的脸上跳动,勾勒出岁月的痕迹。
“你说的常备军轮换制……”郭子仪沉吟片刻,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其中的利弊,“听起来不错,但我担心,新兵训练不足,会影响战力。在战场上,士兵的战斗力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啊。”
林深点点头,早料到他会这么说。他从桌上摊开一张图表,图表上的线条和数字密密麻麻,像是一幅复杂的地图:“这是我整理的历代兵役制度对比分析图。你看,魏晋时期的府兵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兵员长期服役,士气低迷,战斗力下降。士兵们在长期的战争中身心俱疲,失去了战斗的激情。而汉代的征兵制虽然灵活,但缺乏专业性,士兵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在战场上往往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的建议是,保留精锐为骨干,辅以定期轮训的新兵。这样既能保持战斗力,又能缓解士兵疲劳。精锐士兵可以带领新兵,传授他们战斗经验和技巧,让新兵在实战中不断成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