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阳罡破邪
第五十九章 阳罡破邪 (第1/2页)永乐十四年,四月十一。
正午的日头悬在吕梁山南麓的上空,本该是驱散阴霾、蒸腾生机的时刻,可李家洼村却笼罩在一片死气沉沉的寂静里。田间地头,少见人影。偶有几个扛着锄头、提着水桶的村民匆匆走过,也都佝偻着背,面色蜡黄,眼神里透着无法掩饰的疲惫与惊惶。他们脚步虚浮,仿佛每一步都耗尽了力气,不时有人停下,手按着心口,发出压抑的咳嗽或粗重的喘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草药和汗酸混合的颓败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却又如坠冰渊般萦绕不去的阴冷。
村口那株百年老槐树下,几个须发皆白、穿着浆洗发白长衫的族老,如同几尊被烈日晒蔫了的泥塑,无精打采地坐在磨盘旁的石墩上。为首的老族长李承宗,一张布满沟壑的老脸愁云密布,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通往村外的黄土路尽头,手里盘着两颗光滑的枣核,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派去平阳府城请法师的人,已经走了整整两天两夜,音讯全无。每一刻的等待,都像钝刀子割肉,煎熬着整个村庄。
“承宗公…这…这都两天了,沟蛋他们…该不会路上…”旁边一个干瘦的族老忍不住,声音嘶哑地开口,话没说完,就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咳得他弯下腰,枯瘦的手背青筋暴起。
李承宗重重叹了口气,枣核在掌心摩擦出刺耳的声响:“急…急有什么用?尽人事,听天命吧。城里的大师,岂是那么好请的?怕是…怕是得倾家荡产…”他浑浊的目光扫过远处几户人家紧闭的院门,又落回自己枯槁的手上,那上面布满了老人斑,仿佛也沾染了这村子里的死气。“昨夜…村东头的王老五家…又出事了。他婆娘,天没亮就…就没了气儿…”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深重的无力感。
几个族老闻言,身体都是一颤,脸上最后一点血色也褪尽了。沉默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老槐树下,压得人喘不过气。只有几只绿头苍蝇,不知疲倦地绕着磨盘嗡嗡飞舞,贪婪地嗅着空气里若有若无的草药苦涩和某种更深沉的、令人不安的气息。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绝望等待中,黄土路的尽头,尘埃扬起处,终于出现了一个踉踉跄跄的人影!
“回来了!是沟蛋!沟蛋回来了!”一个眼尖的族老猛地站起,声音因为激动而劈了叉,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指向远方。
如同死水投入巨石,整个村口瞬间骚动起来!原本瘫坐在墙根下、眼神空洞的村民也挣扎着站起身,伸长脖子望去。连老槐树上聒噪的乌鸦也扑棱着翅膀飞起,盘旋着发出刺耳的鸣叫。
来人正是被派去请法师的李沟蛋。他原本壮实的身体此刻如同被抽掉了脊梁,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跑着,衣衫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沾满了尘土和草屑。脸上是长途跋涉后的极度疲惫,但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却燃烧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劫后余生般的狂喜和希冀!他跑得气喘如牛,离着老槐树还有十几丈远,就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撑着滚烫的黄土,剧烈地咳嗽起来,几乎要把肺都咳出来。
“沟蛋!法师呢?法师请来了吗?!”李承宗在旁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抢上前几步,声音抖得不成样子,老眼死死盯着李沟蛋身后空荡荡的黄土路。
几个年轻后生也冲上去,七手八脚地将李沟蛋搀扶起来。
李沟蛋大口喘着粗气,胸膛剧烈起伏,好半晌才勉强抬起头,脸上涕泪和汗水混着尘土,一片狼藉。他抬起哆嗦的手,指向来路的方向,声音嘶哑:“来…来了!真…真神仙!在…在后面!”
所有人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目光齐刷刷地再次投向黄土路的尽头。
尘埃尚未落定。在那片被正午阳光炙烤得微微扭曲的空气里,一个身影,正不疾不徐地走来。
那人穿着一身深青色道袍,宽袍大袖,在干燥的春风中微微拂动。身量颀长挺拔,步伐沉稳,每一步踏在黄土路上,都显得异常坚实,仿佛与脚下这片焦渴的土地有着某种奇异的联结。他背着一个半旧的藤条书箧,书箧上挂着一个黄澄澄的酒葫芦,随着步伐轻轻摇晃。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背上斜挎着的一柄长剑。剑鞘古朴,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呈现一种温润内敛的青灰色泽,在阳光下并不刺眼,却自有一股沉凝厚重的气息散发开来,隐隐将周遭燥热的空气都压得沉静了几分。
来人看起来约莫三十许年纪,面容清癯,下颌线条分明。肤色是常年风餐露宿的小麦色,剑眉斜飞入鬓,一双眸子尤其引人注目。那并非寻常道人的清静无为,而是深邃如寒潭古井,目光开阖之间,精光内蕴,仿佛能穿透皮相,直抵人心深处。此刻,这双眼睛正平静地扫视着村口聚集的、形容枯槁、满眼惊惶的村民,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他正是全真龙门派羽士,赵清真。
“道…道长!您可算来了!救救我们村子吧!”李承宗推开搀扶的人,踉跄着扑到近前,老泪纵横,噗通一声就要跪下去。
赵清真袍袖轻轻一拂。一股柔和却不容抗拒的力量凭空而生,稳稳托住了老族长下跪的身形。
“老丈不必如此。”赵清真声音清朗平和,如同山涧清泉,在这片被恐惧和绝望笼罩的土地上流淌开来,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贫道赵清真,云游至此。村中之事,路上这位李居士已略述一二。妖氛甚重,怨气冲天,确非寻常。且容贫道细察。”
他的目光并未在悲泣的老族长身上过多停留,而是越过人群,投向村子的深处。他的眉头微微蹙起,鼻翼几不可察地翕动了一下。常人无法感知的气息,在他敏锐的灵觉中却如同黑夜中的灯火——那是一种极其阴冷、极其腐朽、又带着浓烈血腥和滔天怨毒的混合气息,如同无数冤魂的哀嚎凝成的实质,沉甸甸地笼罩着整个村落,尤其以村子西北方向那座无名山坡(断魂坡)最为浓烈!丝丝缕缕,如同活物般从地脉深处渗出,缠绕在每一座房舍,每一棵草木,甚至每一个村民的身上!尤其是那些中气不足、面色蜡黄的成年人,其头顶、双肩的“三昧火”竟微弱如风中残烛,丝丝缕缕的淡白精气正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缓缓流向那怨气的源头!
这绝非寻常精怪作祟!赵清真心中凛然。这股怨气之精纯、之执拗、之针对性(专噬父母精气),实属罕见。其根脚,恐怕深埋着一段惨烈至极、百年不化的血泪冤情。他背上那柄归尘剑鞘内,剑身似乎感应到主人心绪的波动,极其轻微地震颤了一下,发出一声低沉如龙吟般的嗡鸣,剑格上镶嵌的七颗细微宝石(北斗七星)也隐隐有微光流转。
赵清真的到来,如同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在李家洼村激起了巨大的涟漪。恐慌并未立刻消散,但一种名为“希望”的微弱火苗,开始在绝望的灰烬中悄然复燃。
族老们如同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簇拥着赵清真,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连日来的恐怖遭遇。张寡妇被搀扶着来了,她形容枯槁,眼神涣散,断断续续地讲述着那晚濒死的挣扎和那声绝望的嘶吼。王老五的婆娘昨夜刚刚咽气,简陋的灵堂就设在屋中,阴冷的死气和浓郁的草药味混合在一起,让人窒息。赵清真面色沉静,仔细听着每一个细节,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个当事人残留的、被阴寒怨气侵蚀的气场痕迹。
他尤其留意到,所有受害者,皆是村中为人父母者。孩童虽受惊扰,却无一真正受害,甚至那晚张寡妇濒死之际,其子石头的哭喊声似乎还对那邪祟产生了某种奇异的干扰。
“专噬父母精气…”赵清真低声自语,深邃的眼眸中光芒流转,似乎在推演着什么。
“仙长,您看…这…这到底是什么妖魔作祟?可有法子治它?”李承宗小心翼翼地问道,声音里充满了希冀和忐忑。
赵清真并未直接回答。他抬头望向西北方向那座被村民称为“断魂坡”的无名山峦。此刻,在正午的阳光下,那山坡却仿佛笼罩着一层肉眼难辨的、灰蒙蒙的阴翳,如同巨大的伤口上结着的痂壳。怨气在那里汇聚、沉淀,浓稠得几乎化不开。
“怨气凝形,百年不散,化而为精。”赵清真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穿透力,“此物根脚,当在彼处。”他抬手指向断魂坡的方向。“其性阴寒,怨毒深重,执念纠缠,专噬生人父母精气以壮己身。寻常符箓恐难伤其根本。”
此言一出,周围村民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脸色煞白。百年怨鬼!专吸父母精气!这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可怕百倍!
“那…那可如何是好?”李承宗的声音都变了调。
“此物虽凶戾,却似受其执念所困,行为有其定规。”赵清真目光扫过张寡妇和几个侥幸逃过一劫的村民,“昨夜张居士以守护至亲之念厉声呵斥,竟能短暂惊退此獠,使其吸食中断。可见其怨念核心,或与亲子之情、守护之失紧密相关。此乃其戾气之源,或亦为破局之隙。”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如剑:“当务之急,是探明其巢穴,观其形,察其气,方能定计斩除。今夜子时,阴气最盛,亦是此物最活跃之时。贫道当亲往断魂坡一探。”
“使不得啊仙长!”一个族老失声叫道,“那断魂坡…邪门得很!白日里都阴森森的,晚上更是…更是百鬼哭嚎!上去的人,没一个能全须全尾下来的!老辈人说,百年前那里就…就死过一家子,怨气重得化不开啊!”
“是啊仙长!太凶险了!”
“您一个人去,万一…”
村民纷纷劝阻,脸上写满了恐惧。
赵清真神色平静,嘴角甚至牵起一丝淡若云烟的弧度,带着一种勘破生死的超然:“斩妖除魔,济世度厄,乃吾辈本分。凶险之地,贫道去得多了。诸位不必担忧。”他拍了拍背上那青灰色的剑鞘,一股沉稳如山、凛冽如冰的气息悄然弥漫开来,瞬间冲淡了四周弥漫的恐慌情绪,“烦请老丈为贫道寻一清净所在,备些朱砂黄纸即可。入夜之后,无论听到何种声响,村民紧闭门户,切莫外出窥探,以免为阴气所侵,徒增变数。”
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李承宗看着赵清真那双深不见底、却又清澈坚定的眼眸,心中莫名地安定了几分。他用力点点头,老泪再次涌出:“好!好!全凭仙长做主!我们…我们这就去准备!”
---
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行将燃尽的火球,挣扎着沉入西边锯齿状的山峦之后,将最后一片惨烈的橘红涂抹在断魂坡嶙峋的怪石和荒芜的废墟上。那红光非但不能带来暖意,反而给这片本就阴森的土地镀上了一层近乎妖异的血色。风从山谷深处呜咽着卷上来,带着刺骨的寒意和草木腐败的腥气,掠过废墟间丛生的荆棘和酸枣刺,发出如同无数冤魂低泣般的尖啸。
李家洼村早早陷入了死寂。家家户户门窗紧闭,连一丝灯火都不敢透出。偶尔传来几声婴儿受惊的啼哭,也立刻被大人死死捂住,只剩下压抑的呜咽。恐慌如同无形的浓雾,比夜色更早地笼罩了整个村落。
村西头,李承宗家腾出的一间僻静厢房里,一灯如豆。昏黄的油灯下,赵清真盘膝坐在一方蒲团之上,双目微阖,气息悠长绵密,仿佛与周遭的寂静融为一体。他面前摊开一张裁剪好的黄裱纸,旁边是一方研磨得极其细腻的朱砂墨,还有一支笔锋锐利的紫毫符笔。
他并未立刻动笔。心神沉入一片空明澄澈的境地,识海中,白日里在村中所见所感的一切——村民枯槁的形容、残留的阴寒气机、断魂坡那浓稠如墨的怨气指向、张寡妇提及的那声嘶吼…所有线索如同星子般浮现,在无形的推演中碰撞、组合,试图勾勒出那怨念精魄的根源与形态。
“专噬父母精气…惧守护之念…根在断魂坡…百年血案…”一个个关键节点在识海中串联。渐渐地,一个模糊而执拗的意念轮廓浮现出来,充满了被抛弃的冰冷、坠落的恐惧、寻而不得的怨毒…最终,凝聚在一件寻常却又浸透血泪的器物之上——一把扫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