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与严教授的澳门之行(二合一)
第183章 与严教授的澳门之行(二合一) (第2/2页)“行,既然严教授发话,我一定鞠躬尽瘁,保证完成任务,不给我们‘京大女神’丢脸。”他故意拖长了“女神”两个字,带着点促狭。
严瑾瞪了他一眼,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嗔怪,却没再说什么,只是耳根微微染上不易察觉的淡粉,像初雪映上了夕阳的一点微光。
这细微的变化没能逃过江浔的眼睛,他心满意足地收回视线,重新投入到模型的调整中。
那份报告上,核心署名依然是她,但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突破部分,已经深深地烙上了“江浔”的名字。
两天后,飞往澳门的波音787平稳地划过北方的天际。
头等舱的空间宽绰而私密,江浔看着邻座靠窗的严瑾。
她换下了家居服,穿着一身剪裁精良的深灰色羊毛大衣,内搭浅色高领羊绒衫,墨镜架在挺秀的鼻梁上,遮住了她看向舷窗外云海的视线,只留下一个沉静而美丽的轮廓。
严瑾微微侧头,似乎感受到他的目光,墨镜后的视线扫过来:“在看什么?”
“看云。”江浔笑了笑,语气自然,“顺便在想,这算不算我们的第一次单独约会。”
严瑾转回头,没接他这略带调笑的话,只是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向上动了一下,很快又被抿平。
舱内只剩下引擎低沉的轰鸣和淡淡的香氛气息。
江浔识趣地没再撩拨,严瑾不是宋梓妍也不是陈诗璇,她不习惯在这种场合发生任何亲密接触。
飞机平稳降落在澳门国际机场。潮湿温暖的海洋气息扑面而来,与京城凛冽的寒风形成了强烈对比。
走出廊桥,灯火辉煌、奢华梦幻的澳门夜景映入眼帘。
会议安排在威尼斯人度假村内的会议中心。当江浔陪同严瑾步入规模宏大、布置奢华的主会场时,立刻吸引了不少目光。
严瑾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早已声名赫赫,是公认的年轻有为却极其高冷的顶尖学者。
她身边的年轻人过于年轻俊朗,气场却丝毫不弱,步伐沉稳地跟在她半步之后,既不谄媚也不疏离,姿态从容地替她接过侍者递来的矿泉水瓶,目光扫过周围的人群,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审视。
这种奇特的组合,自然引发了诸多猜测和窃窃私语。
“严教授的学生?不像啊……”
“可能是项目助手?这么年轻……”
“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见到过?”
严瑾似乎完全无视了周围的议论,径直走到前排预留的位置落座,仪态一如既往的端庄冷傲。
江浔则自然地在旁边的位置坐下,打开笔记本电脑做最后的准备。
他的手很稳,目光专注在屏幕上,只有细看才能发现,他的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带着点玩味的浅笑——那些议论,他听得清清楚楚。
会议进程按部就班。
全球顶尖的研究团队轮番上台展示着最新的研究成果。
严瑾的报告被安排在下午的关键时段。
当主持人报出她的名字和题目《基于拓扑流形及深度学习整合分析的阿尔兹海默症超早期风险预测新模型》时,会场明显安静下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走上台的不是严瑾,而是她身边的年轻助手——江浔。
会场顿时响起一阵更加清晰的惊讶和议论声。
不少专家皱起了眉头,让一个如此年轻、名不见经传、甚至不像是全职研究员的人代表严瑾做如此重要的主题报告?这太不合常规了!连台上的主持人都有些愕然。
严瑾本人却稳如泰山地坐在台下,目光平静地看着江浔步履沉稳地走到演讲台前。
只有江浔捕捉到了,在她看似平静的眼神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
江浔站定,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面孔,最后落在那双沉静的眸子上。
他微微一笑,笑容清爽而自信,没有丝毫被场下气氛影响的紧张: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下午好。严瑾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过去一年里,针对阿尔兹海默症超早期风险预测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很荣幸能代表严瑾教授及团队,向各位汇报我们在核心模型优化方面取得的一些突破性进展…”
他从容开场,声音清晰有力,瞬间压制了场内的骚动。随即,他切入正题。
当屏幕亮起,展示出那套融合了复杂微分几何、高阶张量分析、图神经网络以及深度生成模型的前沿整合分析框架时,台下的专家们开始正色。
而当江浔用流畅而精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如何将蛋白质折迭网络、脑区功能连接图谱和多模态影像特征,
通过拓扑流形的“非欧几何空间”映射来剥离非线性混杂因子,并构建出全新的时空动态预测模型时,会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专注。
他没有照本宣科,没有堆砌术语。
每一个晦涩的概念,他都能用直观的图示和类比讲得清晰明了;
每一个技术难点背后的数学逻辑和生物信息学意义,他都能剖析得鞭辟入里;
尤其是他提出的针对混杂因子处理的“非线性信息流隔离”新范式,更是让许多人眼前一亮。
他没有局限于严瑾团队的报告内容,而是结合自己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拓展,将这项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思维跳跃而严谨,逻辑环环相扣,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甚至超越许多资深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和临场魅力。
“…因此,这个模型不仅显著提升了超早期筛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其关键在于,它通过拓扑结构,首次模拟了疾病相关蛋白异常聚集、能量代谢失衡与神经元连接早期退化的动力学联动过程,为未来开发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策略提供了全新的理论靶点和可计算工具。”
江浔从容不迫地完成了模型核心部分的阐述,微微颔首,
“详细的数据验证和应用展望,将在报告后附录以及后续发表的论文中呈现。谢谢各位。”
短暂的寂静后,会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场报告都更加持久、真诚。
许多专家眼中充满了惊艳和赞赏,纷纷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
提问环节几乎成了小型学术讨论会,无论是模型细节、数学基础还是临床应用可行性,江浔都应对得游刃有余,思维敏捷,引经据典,对答如流。
有几个极其刁钻的问题,他甚至能迅速指出提问者预设前提中的逻辑漏洞,并用更简洁的方式重新阐述问题核心,再给出精妙的解答。
坐在台下的严瑾,看着那个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散发着强大气场和智慧光芒的年轻人,指尖无意识地在座椅扶手上轻轻敲打。
心脏的位置,清晰地传来一种有力而陌生的鼓动,似乎比滑雪场被他接住的瞬间更加清晰。
他完全掌控了局面,不仅完美演绎了研究报告,更是在这场国际重量级会议上打出了自己的声名。
他用自己的实力,让所有质疑的目光都变成了惊叹和认可。
他的光芒如此耀眼,让她也无法移开视线,一种混杂着骄傲、震撼和某种更深层悸动的情绪悄然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