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新政困局,力挽狂澜
第八十六章 新政困局,力挽狂澜 (第1/2页)一、困境重重,新政蒙尘
边疆战事虽暂时平息,但大唐内部新政推行的困境却如乌云般笼罩着朝廷。守旧势力在朝堂争功、官员腐败等事件的影响下,越发猖獗地反对新政。他们以边疆战争耗费巨大、百姓生活困苦为由,要求暂停甚至废除新政。
朝堂之上,守旧大臣们轮番进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巍巍地说道:“陛下,新政推行以来,看似有诸多益处,但实则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如今边疆初定,百姓亟待休养生息,此时应暂停新政,遵循祖宗旧制,方能稳定民心。”其他守旧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反对新政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新政在地方的推行也困难重重。一些地方官员阳奉阴违,对新政措施敷衍了事。商业税收新政因商人抵制和官员执行不力,税收增长缓慢;土地制度改革在世家大族的抵制下,进展停滞不前,许多地区依旧维持着旧有的土地格局。
二、李泽忧思,寻求对策
李泽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眉头紧锁。他深知新政对于大唐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但如今面临的困境却让他感到棘手。
退朝后,李泽独自在御书房中沉思。他回顾新政推行以来的点点滴滴,分析着问题的根源。他意识到,新政受阻不仅是守旧势力的反对和地方执行不力,更重要的是新政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平衡,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李泽决定召集支持新政的大臣们,共同商议对策。他希望能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智囊齐聚,各抒己见
支持新政的大臣们接到李泽的召集令后,纷纷来到御书房。他们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而凝重。
首先发言的是张锐大臣,他说道:“陛下,新政受阻的关键在于守旧势力的阻挠。我们应该采取强硬措施,打压这些反对势力,确保新政能够顺利推行。”
另一位大臣则提出不同意见:“张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一味地强硬打压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反弹。我们应该先安抚守旧势力,让他们看到新政的好处,逐步转变他们的态度。”
还有大臣建议对新政进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他说:“新政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国情和百姓的需求。”
李泽认真听取着大臣们的意见,心中逐渐有了想法。
四、调整策略,安抚旧臣
李泽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对新政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安抚守旧势力。
他首先下令对商业税收新政进行调整,降低了一些中小商人的税率,同时加强对大型商业集团的监管,确保税收公平。对于土地制度改革,他允许世家大族在一定范围内保留部分土地,但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新政的规定进行经营,不得再进行土地兼并。
在安抚守旧势力方面,李泽亲自召见了几位守旧大臣的代表。他诚恳地说道:“朕推行新政,是为了让大唐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朕深知新政在推行过程中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困扰,但这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朕的苦心,支持新政的推行。”
李泽还承诺,对于那些积极配合新政的守旧大臣,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提拔。
五、宣传新政,争取民心
为了让新政得到百姓的支持,李泽决定加大新政的宣传力度。他派遣了一批官员到各地进行新政宣讲,向百姓解释新政的好处和意义。
这些官员深入乡村、集市,通过演讲、张贴告示等方式,向百姓宣传新政。他们告诉百姓,新政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土地耕种,减轻税收负担,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李泽还下令在京城和各地举办新政成果展览,展示新政实施以来在农业、商业、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百姓们看到这些成果后,对新政的信心逐渐增强。
六、严惩怠政,整顿官场
为了确保新政在地方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李泽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他派遣了一批监察官员到各地巡视,检查地方官员对新政的执行情况。
一旦发现有官员怠政、敷衍了事的情况,严惩不贷。一位地方县令因对土地制度改革消极对待,被革职查办;还有几位官员因在商业税收新政中收受贿赂、故意降低税收,被判处重刑。
通过严惩怠政官员,官场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地方官员们开始认真对待新政,积极推动新政的实施。
七、扶持商业,促进发展
为了缓解商人对商业税收新政的抵制情绪,李泽决定加大对商业的扶持力度。他下令在京城和各地设立商业发展基金,为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商人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