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双生昼
第119章 双生昼 (第2/2页)蔡琳珊咬着包子,眼泪掉在塑料袋上,晕开一小片湿痕:“谢谢……”话没说完就被噎住,韩俊赶紧递过矿泉水。
王哥啃着包子看报表,突然“咦”了声:“这数怎么又不对?我昨晚明明算到三点……”他拍着额头叹气,“算了,重算吧,免得程总又说我不专业。”
杨明远拿起肉包,咬了一口,油腻的肉馅在嘴里发腥,胃里一阵翻腾。他放下包子,摸出手机想点杯豆浆,却发现余额只剩两位数——上个月的工资扣了社保,还完花呗就没剩多少了。
“我去楼下接水。”他站起来,拿着空杯子往外走。走廊里空荡荡的,保洁阿姨正在拖地,消毒水的味道呛得他咳嗽。电梯口的打卡机亮着,时间显示七点五十八分,离上班还有八十二分钟——就算再磨蹭一个小时,也赶不上“迟到”的线。
他靠在墙上,看着电梯门倒映出的自己,突然很想逃。逃到一个没有报表、没有改稿、没有“赛博复古”和“老派骚气”的地方,哪怕只是在公园的长椅上晒晒太阳,发一上午的呆。
但手机又震动了,是陈姐的消息:“杨明远,白酒海报的印刷版带了吗?客户九点到公司。”
他深吸一口气,直起身,走向茶水间。接水时,水流撞击杯壁的声音格外清晰,像在数着他剩下的那十八天——还有十八天,他就能离开了。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他握着杯子的手突然抖了下,热水溅在虎口上,烫得他猛地缩回手。杯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碎成几片,热水顺着瓷砖缝流开,像一汪小小的泪。
保洁阿姨闻声过来,看着地上的碎片叹气:“年轻人,慢点嘛,这杯子碎了要赔的。”
杨明远蹲下去捡碎片,指尖被划破,血珠渗出来,混着地上的水渍。他看着那点红,突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碎掉的杯子——看着完整,其实早就裂了缝,稍微一碰,就碎得彻底。
回到工位时,程晓东已经到了,正站在蔡琳珊身后看设计稿:“这颜色太淡了,客户要‘炸裂感’,懂吗?就像……就像过年放的烟花,嘭一下炸开那种。”
蔡琳珊咬着嘴唇点头,手指在数位板上发抖。韩俊偷偷给杨明远使了个眼色,嘴角撇了撇,像在说“这哪是人干的活”。
杨明远坐下,打开电脑整理印刷文件。屏幕的蓝光映在他脸上,虎口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他突然想起昨天石家的那场“份饭”,想起苏晴说的“家国在一粥一饭里”,原来日子的差距,真的能大到——有人在窝窝头里嚼出甜,有人在碎玻璃上舔出血。
九点整,客户准时到了,程晓东笑着迎上去,声音洪亮:“张总,您看这方案,绝对符合您要的‘赛博复古’!”
杨明远坐在工位上,听着办公室里的谈笑风生,突然很想知道,那十八天之后,他会不会像这碎掉的杯子一样,再也拼不回原来的样子。
车刚拐进通往颐和园的路,石明皇就掀起窗帘往外看,路边的垂柳绿得发亮,枝条垂在车窗上扫过,像在打招呼。
“以前这路还是土路呢,”他摸着拐杖上的包浆,“骑驴来都得颠半天,现在坐车眨眼就到。”石世峰帮他把窗户开了条缝,湖风带着水汽涌进来,混着路边卖莲蓬的清香。
车到颐和园东门,石明皇拄着拐杖站在铜狮旁,看着“颐和园”三个字笑:“这园子我年轻时来过,那时候还叫清漪园,湖里的游船都是木头的。”
导游笑着接话:“老爷子记性真好!现在的游船是电动的,但船体花纹都是仿着当年的样式做的。”
进了园,林燕青直奔昆明湖,指着画舫喊:“苏晴姐,我们坐船去!”
石无痕早订好了画舫,红木桌椅擦得锃亮,桌上摆着刚沏的茉莉花茶,茶杯盖一掀,香气混着湖风飘过来。“这茶是用玉泉山的水沏的,”
李经理笑着倒茶,“老话说‘玉泉趵突’,水甜得很。”
画舫缓缓划过水面,石世峰指着远处的万寿山:“那佛香阁,当年是给慈禧太后祝寿建的,通体鎏金,在太阳底下能晃花眼。”苏晴顺着他指的方向看,阁楼的飞檐翘角在绿荫里若隐若现,像从画里裁下来的。
画舫行到湖心,林燕青突然指着水里的锦鲤喊:“好多鱼!”
石无痕从包里摸出包鱼食递给她,她刚撒出一把,红的、金的锦鲤就涌过来,尾巴拍得水面溅起细珠,落在苏晴手背上,凉丝丝的。
“这鱼是园里养了好些年的,”导游笑着说,“游客都爱喂,个个肥得很。”苏晴看着石无痕帮林燕青挡着溅起的水花,忽然觉得这画面比湖里的鱼还鲜活。
石明皇坐在船头,看着石无痕帮苏晴挡湖边的柳枝,忽然对石世峰说:“你小时候在这湖里划船,非要学渔夫撒网,结果把自己的小帽子划进水里。”
石世峰笑着递过块绿豆糕:“后来还是您跳下去捞的,上来冻得直哆嗦。”
到了十七孔桥,晨光正好穿过桥洞,在水面投下一串光斑。十七孔桥的青石板被晨光晒得温温的,石明皇踩着台阶慢慢走,石世峰在旁扶着,拐杖敲在石板上“笃笃”响。
“你看这桥洞,”老爷子指着水面的倒影,“十七个孔连起来,像条玉带绕在湖上。”
苏晴蹲下身拍照,石无痕赶紧站到她身后,替她挡住刺眼的阳光:“别晃着眼睛。”
林燕青举着相机跑过来,把两人的影子和桥洞的倒影一起框进镜头:“这样拍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