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晨光里的正步声·迎接阅兵的到来
第123章 晨光里的正步声·迎接阅兵的到来 (第2/2页)宋思远的拐杖在地上敲得“笃笃”响,和掌声混在一起,像在回应什么。
宋婉柔的小国旗被眼泪打湿了一角,却举得更高了,她终于看向观礼台的方向,这次眼里没有羡慕,只有亮闪闪的光——她刚才在方阵里看见个战士,帽檐下的眼睛,和她弟弟军训时的眼神,一模一样。
马克放下相机,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他发了条快讯,标题写着:“这里的人群会为一支队伍的步伐屏住呼吸,这比任何武器都更能说明力量。”
发送成功的瞬间,他听见身后有人用中文喊:“再来一次!”不是要求,更像句骄傲的宣言,混在还没散尽的靴声里,震得空气都发烫。
突然,石明皇的手机铃声打破了短暂的宁静。他接起电话,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而庄重,随后激动地站起身来,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是!我马上到!”
挂了电话,他转身对家人说道:“老首长邀请我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这是无上的荣耀!”
石世峰连忙上前搀扶,“爸,我陪您一起去。”
石明皇摆了摆手,带着一点呵斥的口吻,“胡闹,那里岂是你上去的吗?你们就在这儿好好看阅兵,我去去就回。”
很快,他在警卫员的搀扶下,步伐坚定地向天安门城楼走去。路过观礼台时,许多老兵认出了他胸前的勋章,纷纷起身敬礼,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笃笃”作响,那是对英雄的致敬,也是对历史的铭记。
七点整,广场上的人流量已经突破了百万。南池子大街上,网红们举着自拍杆,对着镜头兴奋地介绍着眼前的盛况,直播间里的弹幕如潮水般滚动,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与自豪。
外国记者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镜头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声音与力量。
此时,石家席位前的矮几上,已经摆满了冰镇酸梅汤和绿豆糕。林燕青一边喝着酸梅汤,一边不停地用手机拍照,“苏晴姐,你看,那是法国总统的车队,车牌号还是咱们石氏集团赞助的呢!”她兴奋地指着远处说道。
八点整的太阳刚爬过观礼台的檐角,长安街的人潮突然起了阵细密的骚动,像被风拂过的麦浪,涌动却不杂乱。
宋思远的拐杖在砖缝里陷得更深了些,李楠盛刚给他垫在腰后的手帕被汗浸得半湿。“子谦,扶你姐往左边挪挪。”
宋融突然低声说,他看见东边的人群里让出条窄道,几个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正快步走过,“那边能看见方阵的车头。”
宋子谦应声拽着姐姐的胳膊,宋婉柔手里的小国旗差点被旁边的人撞掉,她赶紧攥紧,塑料杆硌得掌心发疼,却比刚才更稳了。
人群里的私语突然变了调,不再是“还有多久”的焦灼,而是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期待。
穿蓝布衫的老太太从布包里摸出个煮鸡蛋,塞给前排踮脚的小男孩;戴眼镜的年轻人把手机架在同伴肩头,屏幕对准街口的方向;连刚才哭闹的婴儿,此刻都被妈妈按在肩头,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向前方。
宋婉柔注意到,旁边那个戴鸭舌帽的男人,正把背包垫在一个老人的脚下——正是早上被李楠盛怼过的那个,此刻两人对视一眼,都没说话,只是往两边收了收胳膊,给中间的孩子腾出点空间。
远处的军号声突然飘过来,细得像根线,却瞬间绷紧了所有人的神经。
宋思远猛地直起腰,李楠盛赶紧扶住他,发现老人的手抖得厉害,不是累的,是指尖在跟着号声的节奏轻颤。
“来了……”宋融的声音有点哑,他看见父亲胸前的衣襟在起伏,像是在喘,又像是在憋着股劲。
宋婉柔的手机屏幕里,突然映出片晃动的橄榄绿,她赶紧稳住手,镜头里的画面虽然模糊,却能看清那整齐的队列——像道移动的墙,正带着风声压过来。
人群彻底静了,连呼吸声都轻了。宋婉柔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总说“咱们的兵,走路都带着骨头缝里的劲”,此刻她才懂那是什么意思。
风卷着小国旗的边角扫过脸颊,有点痒,她却没敢动,生怕错过哪怕一秒。
身边的人潮像块吸满了期待的海绵,沉甸甸的,却又透着股要炸开的热乎劲——八点的太阳正好照在所有人脸上,不管是磨旧的帆布包还是崭新的国旗,都在这光里闪着同一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