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章 燕王南下,蓝玉惊魂
第082章 燕王南下,蓝玉惊魂 (第2/2页)“要不……咱再给他一个机会?”
这话听起来像是恩典,但殿内近侍和前排的几位重臣,却无人敢松一口气。因为他们太了解这位开国皇帝了。
朱元璋浑浊的眼珠深处,精光闪烁,正进行着冷酷的权衡:
蓝玉,是柄好刀,但也是一柄双刃剑!
此刀,锋利无匹,能破强敌,却也桀骜难驯,极易反噬!
最关键的是——这刀,是咱亲手锻造、亲手磨砺出来的!只有咱的手,才镇得住,用得了!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若太子朱标,或嫡长孙朱雄英能逆天改命,承继大统……以标儿的仁厚,雄英的稚嫩,能驾驭得了燕王朱棣这头嗜血的猛虎吗?若驾驭不住,留下蓝玉则可钳制燕王!
但若……天命终究难违,标儿和雄英都……那么,由老四朱棣来坐这江山呢?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天幕上朱棣那坚毅果决的身影。
老四……够狠!够硬!也够聪明!
蓝玉这柄刀,在老四手里,或许真能物尽其用,开疆拓土?以老四的心性和手段,镇住蓝玉,当无问题。
如此,此刀……留之亦无妨?
一个冷酷的结论在朱元璋心中成型:
蓝玉的生死,不在咱一念之间。
而在于……蓝玉自己,能否认清形势,摆正位置!
他轻轻哼了一声,声音带着一丝漠然:
“是生是死,是荣是辱……就看他蓝玉自己,有没有这个造化了。”
---
朱元璋这番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藏机锋的“恩典”和“考量”,清晰地落入了前排三位重臣的耳中——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
三人几乎同时垂下了头,姿态恭谨无比。
“陛下圣明仁厚!永昌侯若知陛下如此宽宏,必当感激涕零,肝脑涂地以报!”李善长第一个开口,声音平稳,带着老成谋国的恳切,将“仁厚”二字咬得极重。
“陛下天恩浩荡,不计前嫌,实乃蓝玉之福,亦是我大明之幸!”李文忠紧随其后,语气充满感佩。
“陛下思虑深远,无论用与不用,皆为社稷计,臣等拜服。”徐达言简意赅,沉稳如山。
三人表面上唱和着“陛下仁厚”、“天恩浩荡”,言辞恳切,赞誉由衷。然而,那低垂的眼睑下,隐藏的却是几乎一模一样的、冰冷刺骨的清醒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
仁厚?
徐达心中冷笑。洪武朝的勋贵,谁没见识过陛下“仁厚”背后的雷霆手段?
胡惟庸案的血还未干透呢!陛下此刻说“给机会”,下一刻就能找个理由把蓝玉九族都扬了!
蓝玉是柄好刀不假,但更是一根扎在陛下心头的刺!
陛下不过是在权衡这刺是现在拔,还是将来由新君拔,或者……留给燕王当磨刀石罢了!
信陛下会真心给蓝玉机会?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感激涕零?
李文忠内心苦涩翻腾。
他儿子李景隆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天幕所示,未来九江(李景隆)在靖难中扮演的角色,足够李家死十次了!
陛下现在没动他李家,不过是天幕未结束,尚需稳定人心,外加他李文忠还有点用!
蓝玉?功劳比他李文忠大?跋扈比他儿子轻?陛下真要“仁厚”,他李文忠第一个把头拧下来当球踢!
社稷之幸?
李善长老谋深算的眼底,闪过一丝疲惫的嘲弄。
他作为开国文臣之首,历经朝堂无数风波,太明白这位洪武皇帝的心思了。
陛下眼里只有朱家的江山永固,哪有什么真正的“恩典”?
蓝玉的生死,不过是一枚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其价值只在于能否为未来(无论哪个皇帝)所用,以及抛弃时能否榨取最后一点价值(比如震慑其他勋贵)。
所谓“给机会”,不过是帝王心术的漂亮话,听听就得了,当真?那坟头草早三尺高了!
三人垂首恭立,口中颂圣之辞不绝,心中却如同明镜。
奉天殿内温暖如春,他们的脊背却仿佛贴着万载寒冰。在这位心思如渊似海的开国雄主面前,任何侥幸都是取死之道。
蓝玉的“机会”,不过是悬在钢丝上的舞蹈,而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