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 直趋应天:被气死的宋濂
第092章 直趋应天:被气死的宋濂 (第1/2页)应天城头,九天之上的天幕,正滚动着令人窒息的末日图景。
画面里,长江如怒龙翻滚。瓜洲渡口,战船残骸燃烧着冲天的黑烟,漂浮的尸骸和破碎的旗帜堵塞了江面,江水被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暗红。
一个披头散发、状若疯魔的青年将领,身披数创,血染重甲,却兀自挥舞着长槊在乱军中左冲右突,所向披靡,正是燕王次子朱高煦!
他身后,是同样杀红了眼的燕军精锐,如同饥饿的狼群,正疯狂撕咬着本已摇摇欲坠的南军防线。盛庸的帅旗在绝望的抵抗中,被一拥而上的燕军彻底淹没。
紧接着,画面切换。
江面上,原本悬挂着大明日月旗的庞大水师战船,一面接一面,几乎是争先恐后地降下了象征朝廷的旗帜,换上了刺目的“燕”字大旗!
那降旗的动作,在天幕无声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和屈辱。
六月初三,瓜洲渡口彻底易主,燕军铁蹄踏过长江天堑!
兵部尚书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几乎发不出声音:“水师…水师降了…”
这消息比任何城池陷落都更致命!长江,是应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屏障!如今,这屏障竟如此不堪一击地崩塌了!
奉天殿前,死寂一片,连呼吸声都微弱得几不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那至高无上的御座。
龙椅上,朱元璋的指节捏得惨白,手背上青筋虬结如龙,那双深陷的眼眸死死盯着天幕上那面面倒戈的“燕”字旗,里面翻涌的是足以焚毁一切的怒焰,以及一丝被至亲背叛的、深沉的痛楚。
天幕画面继续推进:
六月初六,镇江城头,燕军旗帜在硝烟中升起。
六月初八,龙潭!地图上的标注清晰地显示,此地距离京师金陵东门,仅仅三十里!
燕军连营的篝火如同点点鬼火,在夜幕下蔓延,几乎要灼烧到应天城的墙根!一股无形的、名为“末日”的寒气,瞬间攫住了整个皇城。
天幕视角猛地拉近,切入到建文朝的奉天殿内。
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早已不复当初的温文儒雅。
他身着明黄色龙袍,却形容枯槁,面色惨白如纸,像一只被逼到绝境的困兽,在空旷冰冷的大殿里失魂落魄地来回踱步。
“完了…完了…镇江丢了…龙潭…龙潭就在眼前了…”朱允炆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眼神涣散,充满了绝望。他猛地停下脚步,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嘶声喊道:“方先生!方先生何在?!”
一个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癯刚毅的中年文官应声趋前,正是方孝孺。他神色肃穆,眼神深处同样有惊涛骇浪,但腰杆却挺得笔直,带着一种近乎殉道的决绝。
“陛下!”方孝孺深深一揖,声音沉痛却清晰,“臣在!”
“燕逆…燕逆已至龙潭!京师…京师危若累卵!方先生,计将安出?!”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无助。
方孝孺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灼灼地迎向年轻的皇帝,语气斩钉截铁:“陛下!京师乃天下根本,万不可轻言放弃!城中尚有带甲之士二十万!粮草军械,足支数月!当务之急,是固守待援!诏令天下勤王之师,星夜驰援!只要陛下坚守宫阙,激励士气,军民一心,未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此时,旁边一个战战兢兢的官员(天幕未显名)小声插话:“陛下…方学士…燕逆兵锋太盛,不如…不如暂避锋芒,巡幸湖广、巴蜀…以图…以图兴复?”这声音细若蚊蚋,充满了怯懦和动摇。
“荒谬!”方孝孺猛地转头,厉声呵斥,须发似乎都因激愤而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乃万乘之尊,岂可效仿丧家之犬,弃宗庙社稷于不顾?!若事真不可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