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111章 定都北京,老朱之忧!

第111章 定都北京,老朱之忧!

第111章 定都北京,老朱之忧! (第2/2页)

这四个字,如同带着倒刺的鞭子,狠狠抽打在殿内每一个熟知历史的大臣心上。徽钦二帝被掳,后妃公主受辱的惨状,仿佛就在眼前。
  
  粮草的忧虑,接踵而至,更为具体而恐怖:
  
  “还有!几十万京营大军要拱卫京城吧?文武百官、勋贵公侯、他们的家眷、宫里的太监宫女……林林总总,几十万张等着吃饭的嘴!北平那地方,苦寒之地,能种出多少粮食?够填饱这些肚子吗?”
  
  朱元璋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残酷的战争记忆,他想起了当年围困张士诚死守的平江城(苏州),那持续数月、令人绝望的围城战,“一旦运力不通,或者被北边来的敌人切断粮道……”
  
  老皇帝的声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平江城内“人相食”的惨烈景象,“几十万人困在北京城里……那……那岂不是要重蹈平江覆辙?!困也困死了!饿也饿死了!”
  
  巨大的恐惧攫住了他。定都北京,挣脱了应天的“短命魔咒”,却似乎又一头扎进了另一个更为凶险、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的深渊。这新都,是福地,还是绝地?老朱的心,悬在了半空。
  
  朱元璋的忧惧如同实质的乌云,笼罩着整个奉天殿。
  
  徐达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仿佛天幕上那即将成为新都的北京与他毫无关系。
  
  李文忠更是垂着头,想到未来自己儿子李景隆那“战神”表现,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唯有老谋深算的韩国公李善长,深吸一口气,顶着压力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虑深远,所忧极是。老臣愚见,若欲定鼎北京,以控天下,则必解两大患:其一,粮秣转运;其二,都城安危。”
  
  他顿了顿,整理思绪,条理清晰地分析:
  
  “粮秣乃国之大命脉。江南乃天下粮仓,欲使江南之粟源源不断输往北京,唯有开凿、贯通南北大运河一途!此工程虽浩大,耗费巨万,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非如此,不足以支撑新都百万军民之需!”
  
  他的手指仿佛在空中划出一条无形的河道,“此河一通,则江南财赋,可直达幽燕,北京方有立都之基!”
  
  “至于都城安危……”李善长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一丝谨慎的保留,“陛下所虑‘靖康之危’,实乃切肤之痛。老臣以为,南京虽降为陪都,然其衙署、六部框架,不可尽废!当留一套完整之行政班底于此。一则,可安抚江南人心,彰显朝廷并未全然弃守东南;二则……亦是未雨绸缪,万一……老臣是说万一,北疆有倾覆之危,朝廷中枢尚能迅速南移,依托南京,重整河山,不致天下顷刻崩解!”
  
  他这番话,尤其是“未雨绸缪”、“万一倾覆”几个字,说得极其含蓄,但殿内都是人精,谁不明白这“备用朝廷”的潜台词?
  
  说白了,就是给大明王朝留一条最后的退路,一个紧急预案。虽然谁都清楚,真到了北京被攻破那天,南京这套班子能不能顶用,完全是未知数(毕竟“国无二主”),但总比没有强!
  
  朱元璋听着李善长的分析,眼中的焦虑渐渐被一种深沉的思索所取代,最后竟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他猛地一拍扶手,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决断和……期盼:
  
  “李先生此言,老成谋国!开运河,通南北命脉!留班子,保社稷不绝!好!就这么办!”
  
  他仿佛看到了那贯穿南北的滔滔运河,看到了北京巍峨的宫阙,目光灼灼地望向虚空,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信念:
  
  “如此经营,咱大明江山,不敢说千秋万代,但延祚四百年!当无虞矣!”
  
  “四百年江山”这几个字,他说得无比郑重,仿佛在向天地神明许下一个宏大的誓言。迁都北京,在他看来,是跳出应天“短命魔咒”、避免子孙再沦为“建文第二”的唯一解药!
  
  然而,他充满希望的目光扫过殿下侍立的一众文臣——那些大多来自江浙、徽州、江西等地的面孔时,眼底深处,一丝更深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忧虑和无奈,悄然滑过。
  
  迁都北京,能远离应天,却真的能远离这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的江南士绅吗?
  
  老朱心中无声地叹了口气,那丝忧虑最终化为一句无人听见的沉重低语:
  
  “科举取士……取来取去,百年之后,这朝堂衮衮诸公,怕不还是你们这些江南才子的天下?运河运粮,运不走你们笔尖蘸满的江南烟水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