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1
第127章 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1 (第1/2页)洪武十三年的中秋月华尚在宫檐流淌,天幕却将一片刺目的素白,粗暴地泼洒在奉天殿内外!
画面不再是金戈铁马或海疆万里,而是大明帝国最核心的宫闱——坤宁宫。
然而此刻,这里没有母仪天下的雍容,只有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与哀恸。宫门内外,素幡垂落,白烛高燃,宫人内侍皆缟素,垂首肃立,悲泣之声压抑地弥漫在空气中。
镜头猛地推向内殿。凤榻之上,静静躺着一位面容苍白却依旧端庄的女子。虽无华服珠翠,只着素色中衣,但那眉宇间的坚毅与曾经母仪天下的气度,仍依稀可辨——正是徐皇后(徐妙云)。她双目紧闭,气息全无,仿佛只是沉睡,却再也唤不醒。
“母后——!!!”
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号炸响!三个高大的身影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扑倒在凤榻前冰冷的地砖上!
为首的正是太子朱高炽,他本就肥胖的身躯此刻因巨大的悲痛而剧烈颤抖,如同被狂风摧折的山峦,脸上的肥肉因哭泣而扭曲,涕泪横流,几乎喘不过气。
他身旁的汉王朱高煦,这位以勇武刚烈著称的皇子,此刻也像被抽掉了脊梁,紧握的双拳砸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咚咚”声,虎目含泪,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呜咽。
最小的赵王朱高燧,更是伏在母亲榻边,哭得浑身抽搐,不能自已。三兄弟的悲声汇聚成一股绝望的洪流,冲击着天幕下每一个人的心神。
旁白音带着沉痛的叹息响起:“永乐五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年四十六。”
这噩耗,如同两道无形的霹雳,同时狠狠劈向应天城的两处!
魏国公府,内院。
谢夫人(徐达夫人,燕王妃徐妙云、徐辉祖、徐增寿生母)正独自倚在锦榻上,心神不宁地看着天幕。
自从天幕揭露幼子徐增寿被建文斩杀、长子徐辉祖被圈禁的未来,她便如惊弓之鸟,深居简出,避开一切可能面圣的场合(此前因其生父谢再兴叛变投张士诚的阴影始终如芒在背,所以大明开国以来,她始终是身居简出)。
此刻,她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引以为傲、最是心疼的长女妙云,那毫无生气的面容在天幕上放大……那凤榻上冰冷的身体,仿佛抽走了她所有的力气和魂魄。
“妙云……我的儿啊……”一声短促、微弱到几乎听不见的悲鸣从她唇间溢出,眼前骤然一黑,手中紧握的帕子无声滑落。她身体一软,如同断线的木偶,悄无声息地晕厥在锦榻之上,脸色灰败如纸。
奉天殿内。
徐达正侍立在勋贵班列之首,强打精神......当徐皇后崩逝的画面和旁白那“年四十六”的字句清晰传来时,这位一生征战、见惯生死的开国第一功臣,身躯猛地一晃!如同被万钧重锤当胸击中!
“呃……”一声压抑不住的闷哼从他喉间挤出。他脚下那坚实如磐的下盘竟第一次显出了不稳,踉跄半步,沉重的战靴重重踏在光洁的金砖之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青筋暴起,那双曾洞穿千军万马的眼睛,此刻却充满了不敢置信的痛楚和茫然!
女儿……他视若珍宝的长女,未来母仪天下的皇后,竟然……只活了四十六岁?
比天幕透露的、他这老父的寿数还短?!巨大的打击让这铁打的汉子也几乎支撑不住,若非强大的意志力硬撑,只怕也要当场倒下。殿内瞬间死寂,所有目光都骇然地聚焦在这突然失态的老帅身上。
天幕并未因徐家的悲恸而停滞,旁白音转为一种深沉而略带唏嘘的叙述:
“徐皇后崩逝,于永乐皇帝朱棣而言,非止中宫之失,实乃半身摧折!二人结发于微末,共历北平九死一生之困局。靖难烽火中,徐皇后亲率弱兵,死守危城,拒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于城外,为燕王保住最后根基!此等患难与共、生死相托之情,非寻常帝后可及。”
画面配合着旁白,闪现过北平城头,徐皇后身着戎装、指挥若定的坚毅侧影;闪现过朱棣在应天奉天殿前,于万众瞩目之下,竟不顾帝王威仪,亲手将皇后册宝授予徐氏手中的特殊场景(远超常规礼仪)!那份郑重与情深,透过天幕,清晰可感。
“故徐皇后崩后,永乐皇帝悲痛逾恒,辍视朝百日,素服御西角门一年。更下诏命,徐皇后丧礼,一应规制,皆超常典,务极哀荣。”
画面是浩大肃穆的出殡仪仗,朱棣孤独地站在高台之上,玄衣素服,身影在秋风中显得异常萧索。旁白话锋一转,带着洞悉历史的苍凉:
“然此痛彻心扉,亦使永乐性情渐变。史载,自徐皇后崩,永乐皇帝余生十七载,深宫寂寥,再未立后,亦无新纳妃记载(注:虽有妃嫔,但未再立后且感情疏淡)。其一生三子四女,皆为徐皇后所出。帝后情深至此,亦成孤绝之始。此情此景,与太祖高皇帝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崩逝后,性情陡变,大行诛戮之往事,何其相似乃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