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无人阻止得了的永乐
第131章 无人阻止得了的永乐 (第2/2页)他目光转向朱高炽,带着托付江山的沉重:“你留守南京监国!给朕看好家!凡军国重务,与内阁、六部商议而行!”
说完,他视线猛地投向跪在武将班列前列、一脸跃跃欲试的汉王朱高煦,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破釜沉舟的杀伐之气:“汉王朱高煦!”
“儿臣在!”朱高煦声如洪钟,昂首抱拳。
“随朕出征!为大军先锋!”
“儿臣领旨!必为父皇扫清前路,踏平虏庭!”朱高煦眼中迸发出嗜血的光芒,激动得声音发颤。
朱棣微微颔首,不再看下方依旧跪着的群臣,霍然起身!
明黄的龙袍下摆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他大步流星,走下丹墀,走向殿外那片被北征号角召唤的天空。
留下满殿愕然、失望、却又无可奈何的臣子。
画面定格在朱棣决绝的背影和朱高煦紧随其后的剽悍身姿上。以及那夏元吉哀叹如果皇后还活着......
旁白音适时响起,带着金戈铁马的肃杀:
“永乐八年二月初十,永乐皇帝朱棣于北京誓师,亲率五十万大军,发动登基后第一次御驾亲征!其核心为北京精锐‘五军营’、‘三千营’(以投降蒙古骑兵为主),并携带大量‘武刚车’运载粮秣军资。前锋汉王朱高煦。旌旗蔽日,鼓角震天,大明帝国最锋利的战刀,悍然出鞘,直指漠北!”
--
武昌城头,江风浩荡。
李景隆一身崭新的青色道袍,凭栏而立。
他望着天幕上那遮天蔽日的永乐北征大军,看着那滚滚向前的铁流,看着朱棣父子那不容置疑的决绝背影,再想想天幕中未来那个在北平、白沟不断放水的“自己”……
一种难以言喻的苦涩和巨大的落差感,如同冰冷的江水,漫过心头。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拂尘的木柄,指节微微发白,喃喃自语,声音轻得仿佛被风吹散:
“难道……我们这些将门之后……真就如此不堪?连替君王分忧、提兵上阵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站在他身旁的,是已经将一身道袍又换回了便装、面容沉静的徐允恭。他听着李景隆的低语,目光也未曾离开天幕上那支庞大的军队。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苍凉:
“九江(李景隆字),莫要妄自菲薄。”徐辉祖轻轻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动作带着一丝难得的宽慰,“你比我强。至少……你有本事把几十万人,顺顺当当带到战场上去,而不至于半路就溃散哗变。”
他顿了顿,望向北方天际,眼神悠远,仿佛穿透时空,看到了自己父亲徐达当年统帅千军万马的伟岸身影,也看到了未来那个被圈禁在庄园里的自己。
“打仗……没那么容易的。”徐辉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敬畏,也是释然,“排兵布阵,粮秣转运,赏罚调度,临机决断……我们的父亲,能做到封公拜侯,开疆拓土,哪一个不是在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本事?哪一个……是容易的?”
他收回目光,看向李景隆,嘴角扯出一个极其淡泊、近乎超脱的弧度:
“既然天意如此,既然这刀兵之事非你我所能驾驭……那便,修道的修道,在家的在家吧。图个清净,求个心安。这江山……自有能人去扛。”
言罢,他不再看天幕上的铁血征尘,转身,沿着城墙,缓缓行去。长袍被江风吹拂,背影萧索,却透着一股看破的淡然。
李景隆怔怔地看着徐允恭远去的背影,又抬头望了望天幕上那无人能阻的永乐帝和他的铁流,手中的拂尘,终究是无力地垂了下来。
城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无声地卷走了将门二代们未尽的豪情与无奈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