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南北两座奉天殿
第164章 南北两座奉天殿 (第2/2页)内侍太监早已研好浓墨。朱元璋伸出骨节粗大的手,拿起那支沉重的御笔。他的手很稳,没有一丝颤抖。笔锋饱蘸墨汁,落在案头一份摊开的、关于修订《皇明祖训》中“诸王陵寝规制及祭祀”条款的奏疏上。
没有犹豫,没有不舍。
朱笔如刀,力透纸背!将其中“后世子孙,当以孝陵为尊,依制祔葬钟阳,永享血食”等要求后世帝王必须葬在南京孝陵周围的字句,狠狠划去!浓黑的墨迹如同狰狞的疤痕,覆盖了那些象征着家族永恒团聚的旧梦。
“迁吧……都迁吧……”朱元璋的声音沙哑低沉,像砂纸摩擦,“孤零零的坟头,总好过……”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极其隐晦、却无比锐利的忌惮,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总好过再来一场‘高平陵’!”
司马懿夺权的阴影,如同跗骨之蛆,让他宁可让子孙后代散落四方,也绝不敢再让他们像曹魏宗室那样,被权臣堵在祖坟边一锅端了!
他目光扫过偏殿方向,那里躺着因天幕刺激而吐血昏迷、至今未醒的韩国公李善长,心中竟掠过一丝扭曲的庆幸:老李,你就这么睡着吧……睡着了,对大家都好。至少,咱的闺女(临安公主)和女婿(李祺),或许能躲过那场注定的清算。
殿内的沉重并未蔓延至殿外广场。
广场上的勋贵们,同样仰头看着天幕上那两座对比鲜明的奉天殿。短暂的惊愕之后,这群老狐狸迅速交换着眼色,脸上很快堆起了“义愤填膺”和“无比忠诚”的表情。
“啧!瞧瞧!瞧瞧这北京修的奉天殿!”宋国公冯胜第一个扯着嗓子,声音洪亮得足以让殿内隐约听见,他指着天幕,一脸痛心疾首,“这也太……太寒碜了!小家子气!看看那殿顶,看看那柱子!哪比得上咱们应天奉天殿一根脚趾头?永乐爷……唉,也是被北边那些鞑子逼得没法子,仓促上马,能修成这样就不错了!可要说气象、说底蕴?给咱们南京的提鞋都不配!”
“冯公说得太对了!”定远侯王弼立刻大声附和,唾沫星子都快喷到旁边蓝玉脸上,“这新殿,看着是亮堂,可就是一股子……暴发户的味道!空荡荡的,没魂儿!哪像咱们脚下这座?每一块砖都浸着陛下的龙威,每一根梁都刻着开国的气运!这才是真正的奉天承运之所!”
“就是就是!”
“没错!差远了!”
“还得是咱洪武爷修的殿宇,气派!厚重!”
一时间,广场上马屁如潮,勋贵们众口一词,极尽贬低北京新殿之能事,将南京奉天殿捧到了天上。他们神情激动,语气真诚,仿佛发自肺腑地为南京这座“祖庭”鸣不平。
永昌侯蓝玉抱着膀子,冷眼旁观着这群老兄弟的表演。他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充满讽刺的弧度。等到众人声音稍歇,他才慢悠悠地,用不高不低、恰好能让周围人听清的声音,仿佛自言自语般嘀咕了一句:
“小点好……小点结实。修那么大干嘛?万一……万一哪天塌了,”他顿了顿,目光似笑非笑地扫过天幕上那宏伟的南京奉天殿,又意有所指地瞥了一眼紧闭的奉天殿大门,“……还不得砸死一堆人啊?”
这话如同冰水泼进油锅,让周围瞬间一静!冯胜、王弼等人脸上的“激愤”都僵了一下,眼神闪烁,不敢接话。蓝玉却像没事人一样,懒洋洋地重新抱紧了胳膊,抬头望向九天之上。
天幕的光芒,映照着广场上这群即将远征安南、去搏杀自己封地的骄兵悍将。
他们口中贬斥着北京的“小”,心中却在熊熊燃烧——那安南的万顷沃野,那未来属于他们自己的、虽小却唯我独尊的“奉天殿”!
比起留在这座注定要渐渐冷落的、属于别人的巨大宫殿阴影下,远方那片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才是他们真正的渴望!
百战余生的目光穿透天幕的幻影,仿佛已看到了安南炽热的阳光,和他们自己亲手立起的、染血的一座座“奉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