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三杨逝去,王振擅权
第202章 三杨逝去,王振擅权 (第1/2页)奉天殿前广场,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沉重的铅块。方才还在为“胖子”朱高炽的丰沛子嗣和那位“万世母仪”的张太皇太后而惊叹、欣慰的洪武君臣,此刻如同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浑身发冷。
天幕幽蓝的光晕流转,金色的字迹冰冷而精确,不带丝毫感情地罗列着一份令人心头发沉的“讣告”:
【正统朝权力支柱存续时间:
张太皇太后:薨于正统七年十月,享年六十一岁。
内阁首辅杨士奇:薨于正统九年三月,享年八十岁。
内阁杨荣:薨于正统五年七月,享年七十岁。
内阁杨溥:薨于正统十一年九月,享年七十五岁】
每一个名字,每一个冰冷的年份,每一个触目惊心的享年数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奉天殿前每一个人的心头。尤其是龙椅之上的朱元璋。
这位开国雄主,在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的名字出现时,腰背下意识地挺得更直,目光锐利如鹰隼。
然而,当看到那紧随其后的薨逝年份和年龄时,他脸上的肌肉难以抑制地抽搐了一下。他几乎是本能地抬起了手,枯瘦但依旧有力的手指在虚空快速地掐算着,嘴唇无声地翕动,仿佛在进行一场与时间的殊死搏斗。
“正统七年…正统九年…正统五年…正统十一年……”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得如同地底涌动的暗流,每一个字都带着沉重的分量,“张氏…洪武二十八年咱给她定的亲……到正统七年……”
他猛地吸了一口气,那口寒气似乎直透肺腑,“她才六十一!三杨……杨荣七十,杨士奇八十,杨溥七十五……他们……他们竟然都熬不过那个正统朝!”
他猛地抬起头,那双看透世情的眼睛里,第一次清晰地映出了名为“时间”的恐怖力量。他环视阶下,目光扫过鬓发已显斑白的太子朱标,扫过年富力强但终将老去的徐达、冯胜,扫过那些此刻正当壮年的文臣武将,最后又落回天幕上那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咱明白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苍凉和洞彻,那是一种面对自然伟力、生老病死铁律的无奈,“张氏再贤明,三杨再老成谋国,终究……终究是斗不过老天爷!人,什么都能算计,就是算不过这命数!算不过这生老病死!”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寂静的广场上回荡,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权力平衡的基石,原来如此脆弱,竟系于寥寥数人的寿数之上!一股巨大的隐忧,如同冰冷的藤蔓,瞬间缠绕住了这位铁血帝王的心脏。
天幕的金光并未因朱元璋的叹息而停歇,反而更加刺目地揭示着正统朝权力支柱崩塌后的乱象:
【太皇太后崩,三杨相继薨逝,正统朝权力格局失衡:
朱祁镇生母孙太后:非宣德元配,出身微贱,长期受张太皇太后压制,威望不足,难以填补权力真空。
新内阁成员:曹鼐(内阁首辅)、陈循、苗衷、高穀等。资历浅薄,威望、能力远逊于三杨,难以有效制衡皇权、协调朝堂。
皇帝朱祁镇:年轻气盛,渴望亲政,摆脱“老臣阴影”,视新内阁为“前朝遗老”掣肘】
看到这里,朱元璋的眉头锁得更紧。母弱臣新,主少而心高……这简直是权力失衡的完美温床!他几乎可以预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果然,天幕金光一闪,一个全新的、带着浓重阴鸷气息的名字,被刻意加粗放大,灼痛了所有人的眼睛: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
名字下方,是简略却足以让人不寒而栗的介绍:
原为东宫局郎(太子东宫低级内侍)。
自朱祁镇幼年(宣德十年登基时仅九岁)起,便以机巧善媚、深谙帝心而获宠信,成为幼帝最亲近、最信任的“大伴”。
太皇太后、三杨在时,尚受压制,谨守内廷本分。
待三杨凋零,太皇太后崩逝,王振凭借皇帝绝对信任,权势急剧膨胀。司礼监批红权渐为其所掌,开始深度干预外朝政事,引荐私人,排斥异己,成为正统中后期实际上的权力核心!
“王振!阉宦王振!”一声近乎凄厉的怒喝骤然响起,打破了死寂。
老臣刘三吾,这位以方正耿直著称的翰林学士,此刻须发皆张,手指颤抖地指着天幕上那个名字,脸色因愤怒和恐惧而涨得通红,“陛下!陛下啊!祸国之兆!此乃祸国之兆啊!‘王振’之名现于天幕,其行迹,其得宠之由,与史书所载之赵高、十常侍何其相似!此獠,恐为断送我大明国祚之赵高再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