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 章 稳步发展
第97 章 稳步发展 (第2/2页)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企业在核心部件方面仍然依赖进口,例如发动机技术等。
不过,考虑到这些企业都是从零开始起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小规模量产,向北对此还是感到相当欣慰的。
但向北依然派出谍报人员远赴海外,重金聘请发动机相关技术人员,向北不想长期受制于人。
最为关注的化工厂,如今也如他所愿顺利地投入生产,并成功产出了第一批氮肥和钾肥。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向北对此充满信心,他坚信用不了多久,同盟军就能将枪杆子和饭碗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毕竟,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并非长久之计,就如同未来的芯片产业一样,随时都可能面临被他国卡脖子的风险。
因此,发展本土的工业生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项目中,水泥厂的进展可谓是最为迅速的。
不仅如此,全省范围内的公路建设也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然而,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时候,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却突然摆在了向北面前——战俘数量竟然不够用了!
想当初,八九万的战俘被分配到各个企业和工地时,大家都觉得应该足够了。
可谁能想到,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经过一番统计,向北惊讶地发现,这些战俘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所有项目的需求,其中缺口最大的三个地方分别是煤矿、水泥厂和公路建设工地。
更糟糕的是,由于战俘数量的不足,一些部门甚至已经开始降低战俘的淘汰率,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
面对这样的局面,向北意识到,他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去抓捕更多的俘虏回来,以填补这一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根据既定的大战略方针,陈向北决定在半年内采取守势,不主动发起进攻。
但不发起进攻又不能获得俘虏,这简直是个无解。
向北深知,只有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而这个时机,就是当鬼子在东南亚地区展开行动时。
一旦鬼子动手,陈向北便计划立刻挥师北上,收复东北失地。
这不仅是为了那几十万日本战俘,更是为了在战后获取更大的利益。
无论如何,东北这块战略要地,他陈向北志在必得。
与此同时,陈向北也在深思熟虑一个问题:是否要将半岛纳入自己的版图?尽管他未必能够成为东南亚的霸主,但至少可以成为半岛的王者。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不去,让他犹豫不决。
然而,在全国各地打的火热的时候,陈向北却开始在黄河上建大桥,向北觉得不管是将来的东北之战,还是半岛争夺?都绕不开黄河。
在全国范围内,战争的烽火正熊熊燃烧,尤其是中部战区,战斗异常激烈。
山东地区却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平静,竟然离奇的进入了大发展时代。
陈向北和鬼子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双方都保持着相对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