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寒江望·星火燎荒原
第三十章 寒江望·星火燎荒原 (第1/2页)凛冽的北风卷过山脊,吹得磐石堡寨墙上新立的望楼旌旗猎猎作响。
李琰独自站在北墙最高处,俯瞰着他的领地。
脚下,是经历血火锤炼后焕然新生的磐石坞。
原本低矮残破的寨墙,如今被条石和厚木层层加固,如同沉默巨兽虬结的筋骨,在朝阳下投下厚重的阴影。新筑的望楼如同卫士警惕的眼睛,牢牢盯着山下蜿蜒的道路和远处苍茫的原野。
寨内,曾经杂乱拥挤的窝棚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分区明确的茅屋群落:居住区炊烟袅袅,仓储区壁垒森严,医馆单独成院,匠作区紧挨着寨墙。
最醒目的,是那间终日传来叮当声响的石屋,烟囱里冒着滚滚黑烟——孙瘸子的铁匠铺,正日夜不息地锤炼着磐石堡的爪牙。
视线越过寨墙,东面山坡上,新开垦的梯田如同大地的阶梯,倔强地伸展开来。粟苗已抽出青嫩的叶片,在寒风中顽强地挺立着,连成一片片充满生机的淡绿。旁边低洼处,豆苗也拱出了泥土,嫩绿的芽尖点缀着棕褐色的土地。
寨门前方,一片空地被打磨平整,成了简陋的校场。五十名常备战兵排成队列,在老梁嘶哑的号令声中,动作整齐地操练着劈砍格挡。
石头魁梧的身影立于队前,如同定海神针。不远处,五个精壮的汉子正排成一列,在老梁的亲自指点下,费力地拉开沉重的擘张弩,瞄准着远处的草靶。弩弦紧绷的嗡鸣,混杂着操练的呼喝声,敲碎了清晨的寂静,奏响一曲生机勃勃又肃杀凛然的生存乐章。
人口悄然突破了三百关口。
战火的洗礼、痢疾的考验,不仅没有击垮这座坞堡,反而像大浪淘沙,淘去了怯懦与松散,凝聚起更强的向心力。
源源不断吸收的流民和彻底归心的张家沟遗民,让这片曾经荒凉的山坳充满了人声。
在叶七娘井井有条的打理下,粮仓虽未丰盈,但粟米豆菽尚能支撑数月;盐罐虽浅,却也暂时无虞;铁匠炉的火焰未曾熄灭,铁料消耗巨大却也稳步积累。一种在刀锋上求存的、脆弱的平衡,已然建立。
议事堂内,炉火烧得正旺,驱散着初冬的寒意。磐石坞的核心齐聚一堂。
叶七娘摊开她精心记录的账簿,条理清晰地汇报着物资储备与开销,眉宇间带着掌控全局的沉稳:“…粮可支三月,盐铁耗用快,需尽快设法补充。皮毛山货换回之物,杯水车薪。”
老梁拄着拐杖,声音如同砂纸摩擦,却自信满满:“寨墙三丈二尺厚,陷坑箭楼三十六处。弩队五日可成,五十战兵日日操练,虽无铁甲,骨头够硬!”他浑浊的目光扫过石头,石头立刻挺直腰板,眼神凶狠如狼。
白芷安静地坐在角落,药箱放在膝上,清冷的面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也是磐石堡人心深处最安稳的定海神针。
她的存在,便是活命的保障。
萧玉璃依旧抱着手臂,靠在最远的石柱阴影里,仿佛隔绝于这份喧闹的生机之外,深青的衣袂纹丝不动,清亮的眼眸半阖着,如同一柄收入鞘中的古剑,沉寂却无人敢忽视其锋芒。
连赵六也因情报之功,得以缩在门边角落旁听,脸上带着混杂着兴奋与惶恐的潮红,腰杆却挺直了几分。
“禀堡主!”赵六见众人目光扫来,连忙开口,声音带着刻意压制的急促,“北…北面有信!狄人!有小股北狄狼骑,破了咱们北边云岭关的隘口!钻进了青、朔两州交界地!烧杀抢掠,好几个村子…都…都平了!听说…听说后面还有更多难民,正朝南边涌呢!”
“狄骑?!”老梁倒吸一口凉气,枯瘦的手猛地抓紧拐杖,指节发白。北狄凶名,足以令小儿止啼。
叶七娘脸色也变了:“难民南涌…人一多,粮食更紧!而且…”她看向李琰,忧心忡忡,“山下青阳镇的盐铁价格,已经翻了三倍!想要,只能冒险去更远的临川县,路途艰险,耗费巨大,还可能被崔家探子盯上!”
“堡主,”老梁沉吟片刻,浑浊的眼中爆出精光,“五十战兵守堡尚可,若狄骑流寇同至,或崔家卷土重来,力有未逮!当务之急,一需扩军!二要精兵!若有几十匹好马,练出一哨骑兵…”
他话未说尽,意思却明:固守一隅,绝非长久之计。
磐石堡要活下去,要壮大,要么寻得强大盟友,要么…就必须向外争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