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山
第5章 中山 (第1/2页)岐江风暖与紫荆花期
清晨六点的中山老街,总被两种声音唤醒。一是早餐铺揭开蒸笼时“噗”的白雾声,二是晨练老人甩动太极剑的破空声。芙宁娜趴在公寓12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穿花衬衫的阿伯推着装满杨桃的三轮车经过,忽然把手里的紫荆花风车转得飞快。
“再不走艇仔粥要卖完了。”王萱咬着牙刷探出头,泡沫沾在鼻尖,“昨天那家‘李记’的老板说,今天有新做的肠粉。”
芙宁娜转身时,裙摆扫过晾在阳台的蓝印花布。这是她们回到中山的第三周,王萱把闲置的次卧改成了衣帽间,枫丹式的束腰裙和中山的棉麻衫挂在一起,倒有种奇异的和谐。此刻她身上那件印着岐江桥图案的T恤,还是王萱带她去步行街买的,说是“入乡随俗的第一套装备”。
早餐铺的矮桌旁,芙宁娜正跟一根油条较劲。她学着王萱的样子把油条撕成小段泡进粥里,却总掌握不好浸泡的时长,要么太硬硌得牙疼,要么软得像团浆糊。邻桌的阿婆看得直乐,用带着粤语腔调的普通话说:“靓女系外地来的嘛?粥要边吃边泡才好味。”
“她是……”王萱正想解释,被芙宁娜狠狠踩了一脚。前水神涨红了脸,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这是她专门用来记新词汇的,指着“外地”两个字给阿婆看。阿婆恍然大悟:“哦!外地来的?怪不得穿得这么靓!”
离开早餐铺时,朝阳已经漫过骑楼的雕花栏杆。王萱牵着芙宁娜的手走在石板路上,指尖能触到墙壁上斑驳的蚝壳纹路。“今天先带你去孙文西路,”她晃了晃手里的折叠地图,“那里的骑楼比游戏里璃月港的还好看,而且每家店都有空调。”
芙宁娜的注意力却被路边的糖水铺吸引了。玻璃柜里的红豆沙颤巍巍的,像极了枫丹甜点师做的布丁。她指着“双皮奶”的招牌,眼睛瞪得溜圆,王萱笑着掏钱时,听见她小声嘀咕:“原来除了枫丹的奶油炖菜,还有这么好吃的白色甜点。”
孙文西路的骑楼果然没让人失望。斑驳的墙面爬满三角梅,彩色玻璃在阳光下投出细碎的光斑,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油纸伞从身边走过,衣袂扫过悬挂的红灯笼,恍惚间竟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芙宁娜在一家卖粤剧脸谱的店铺前挪不动脚,老板见她感兴趣,递来一顶缀着珠花的凤冠,她戴上时,鬓角的碎发蹭到珠串,叮当作响。
“你看这眉眼画的,”王萱举起手机拍照,“比你在歌剧院戴的王冠好看多了。”
芙宁娜对着镜子吐舌头,忽然发现玻璃倒影里有个熟悉的身影——是早餐铺那位阿婆,正牵着小孙女挑选木棉花形状的发夹。老人看见她,笑着挥挥手:“靓女戴凤冠好衬!后生仔拍多几张相啦!”
午后的阳光渐渐毒辣起来,她们躲进中山市博物馆的阴凉里。在近代历史展厅,芙宁娜盯着一张泛黄的岐江航运图看了许久,突然拽着王萱的袖子:“你看这里的河道走势,像不像枫丹的运河?”王萱凑近一看,果然有几分相似,只是图上标注的“蒸汽船”三个字,让芙宁娜困惑地皱起眉:“不用水元素驱动的船,怎么能在水里走?”
讲解员恰好经过,听到这话笑着解释:“靠烧煤产生的蒸汽哦。不过现在都用电了,就像那边模型里的岐江游船。”他指着玻璃柜里的电动游船模型,“晚上开灯的时候特别漂亮,比画里的还好看。”
离开博物馆时,暮色已经漫过树梢。王萱按照计划带着芙宁娜去岐江公园,刚走到江边就被一阵锣鼓声吸引。原来是龙舟队在训练,二十几个赤膊的汉子喊着号子划桨,船尾的鼓手把鼓点敲得震天响。芙宁娜看得眼睛发直,忽然想起枫丹的水战庆典,只是这里的呐喊少了几分表演的刻意,多了些滚烫的烟火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