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饥荒的年代
一 饥荒的年代 (第2/2页)县领导叫人架着村干部,将这些人赶回了村子。村民回到村子后,没有粮食吃,就全部活活饿死了。之后这个村子连续好几年没有人去,镇长觉得村子邪气太大,就在那里建了一所小学,希望借以化解邪气。
经济不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经济不好有经济不好的好处,那就是娶媳妇容易。虽说爹妈心疼闺女,总盼嫁个好人家,可是困难时期养个闺女不容易,自己都吃不上,又拿什么去养个闺女。
越是动乱越是争相嫁女。很多家庭主动说亲,小姑娘十五六岁就嫁出去了。不过我们家经济条件比较差,就算是到了这个环境,爷爷到了二十八岁也没有讨到老婆,一直是光棍汉。我问爷爷,为什么家庭条件好的时候不娶一个。他回答说,当时没有想到家里突然会落魄。本来还是少爷,第二天就成了地主阶级走资派了。从前说亲的踏破门槛,现在踏破门槛去说亲,悔的肠子的都青了。
要说结婚有时候讲究的是缘分,强求不得。
我的爷爷叫李长德,长是他的辈分,28岁那年春节,生产队发猪肉,每人二两。我们家当时就三口人,太爷爷、太奶奶和我爷爷,所以我们家分到了六两猪肉。这六两猪肉对于一年到头不沾荤腥的村民来说,实在是太馋人了,恨不得一口吃到肚子里。
如果是别人家,早就在年前就炖了,而我们家要留着年后招待亲戚,所以不舍得吃。过年的时候,一向精于计算的太奶奶突然大方起来,她并不像别的妇女那样,把肉切得很碎,而是将肉整个炖了,装在盘子里。亲戚来的时候,谁都不好意思去夹肉,结果这块肉一直保存到了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的那天晚上,门外响起了敲门声。爷爷打开堂屋正门,看到一个老汉饿倒在了自家门前。爷爷是个热心人,偷偷将那六两肉拿给了老汉。那老汉吃饱后却不走,而是在我们家住下了。太奶奶和太爷爷知道后没有责怪爷爷,还给老汉加了两床被子。
第二天,老汉和太爷爷聊起了天,先是聊些村子里的事,说年头不好什么的,跟着又说起了我们的老宅子,说设计挺独特,最后老汉看见我爷爷要去整理菜地,突然想起了什么,才向太爷爷问起爷爷:“老弟,你这娃年龄不小了,是不是还没有结婚。”
我太爷爷说:“家里太穷,谁能看得上我这儿子。”
那老汉一拍大腿,说:“别人看不上,我能看上。我有个闺女,还没有嫁人,长得也算俊,你们不嫌弃,就让她就嫁给你儿子。”
就这样,爷爷娶了我奶奶。对于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传奇。奶奶家在河南洛阳的,姓邱,名叫名居,据说我奶奶年轻时候特别漂亮,嫁给我爷爷也是村里议论了好长时间的话题。有人说,爷爷是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也有人说,爷爷本来就有少爷命,也有人说,好人终究是有好报。
不过这个话题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那个时候依旧吃不饱,饿死的人的事还经常发生,大家都没有心思关心别人家的事。但是似乎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好了一点,有时候还能接济下邻居。从当时的情形看,奶奶家还算是比较宽裕的,自从她嫁入我们家,我们家步入了玉米面时代。
奶奶带来的嫁妆比较丰厚,我们家的确小康了一段时间,可是这个情况只维持了两年。1955年冬天,由于大旱,粮食减收,村子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断粮了。到了腊八的时候,很多人开始逃难了,留在村子里的都是年老的、走不动的和那些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的小孩。很多家庭分崩离析,各逃各的,顾不了全家,过年的时候能回来就回来,回来不了就只能等着夏天收麦子的时候回来,免得拖累家人。至于老人孩子,只能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到腊月二十四,村子里每天都传出饿死了人的消息。因为奶奶预先在床底下藏了两口袋红薯白干,一家人勉强支撑。据爷爷说,那个时候是奶奶最瘦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