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暗流下的诊断革命
第35章暗流下的诊断革命 (第1/2页)夜色深沉,医院走廊的灯光依旧明亮如昼。
林修远刚从值班室出来,就听见急诊科方向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推床滚动的声音。
“病人突发胸痛,血压升高至180/120,心率110次/分,四肢冷汗,意识模糊!”护士快速汇报病情。
林修远眉头一挑,快步上前查看患者情况。
这是一名中年男性,约50岁出头,脸色苍白,额头布满冷汗,呼吸急促,显然是急性心血管事件。
他一边检查患者,一边迅速将基本信息输入刚完成第一版的智能诊断系统。
几秒钟后,屏幕跳出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可能性:92.7%】
林修远瞳孔微缩,心跳瞬间加快。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判断,但也是最可能致命的病症。
“立即安排CTA(主动脉CT血管造影)!”他果断下令。
“什么?!你确定是主动脉夹层?”旁边的实习医生惊呼出声,“这么年轻的病人……”
“不是年轻与否的问题,”林修远语气冷静而坚定,“而是症状、体征和数据综合分析后的结论。”
正在此时,麻醉科的高晓琳恰好路过,听到这句话停下了脚步。
她是个理性且专业的医生,对医学技术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
看到林修远如此笃定地做出这个高风险判断,她没有质疑,反而走过来,“需要我帮忙吗?”她主动开口。
林修远点头:“请协助安排CTA,并准备好介入手术准备。”
短短半小时内,在林修远的指挥下,所有流程有条不紊推进。
最终,影像学结果显示——正是主动脉夹层!
整个急诊科一片哗然。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一旦破裂几乎毫无生还可能。
而林修远在没有典型撕裂样胸痛表现的情况下,仅凭几个基础数据和初步症状,便做出了准确判断,成功抢回了黄金救治时间。
所有人都震惊了。
高晓琳望着林修远那台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流,眼神渐渐变得认真起来。
几天后,她在休息室找到了林修远。
“你那个系统,能让我看看吗?”她直截了当。
林修远略显意外,但还是打开了程序界面。
高晓琳接过鼠标,仔细翻阅着系统的操作流程与病例分析方式,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
“它居然能自动整合病史、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甚至还能结合患者的遗传倾向进行综合分析?”
林修远点头:“这只是第一版,功能还很初级。未来它会接入更多数据库,比如全球疑难杂症库、最新临床指南更新模块等。”
高晓琳沉默片刻,忽然抬头道:“如果你真能把这套东西完善起来,或许能改变很多医生的思维方式。”
这句话,落在林修远心里,像是一颗种子悄然埋下。
然而,医学界的保守派从来不会轻易接受新生事物。
一天中午,林修远正和高晓琳讨论一组心脏病病例时,遗传科主任赵文杰走了进来。
“你们这是把医学当成了算命?”他瞥了一眼屏幕上的模型输出,“靠几个数字就能确诊?这不过是一个披着算法外衣的占卜工具罢了。”
高晓琳皱眉欲言,却被林修远轻轻拦住。
他平静地调出两组统计数据:
>【传统诊断错误率:23.6%】
>【模型辅助诊断错误率:5.1%】
“这不是占卜。”林修远淡淡地说,“这是基于大量真实临床数据训练出的概率模型。它不会取代医生,但它可以帮助医生减少人为失误。”
赵文杰面色阴晴不定,却再没说话。
而在不远处的走廊尽头,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建国站在阴影里,默默看着这一切。
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对新技术一向持观望态度。
但刚才那一幕让他心中泛起了涟漪。
回到办公室,他坐在桌前,目光落在自己那张泛黄的照片上——照片中的男人是他多年的老战友,如今也是一位退休老教授。
最近,这位老友总说自己胸口闷,去医院做了全套检查,都显示正常。
可他知道,对方的性格绝不会无病呻吟。
李建国揉了揉太阳穴,最终拿起电话拨通了林修远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声音响起那一刻,他顿了一下,语气复杂地说道:“林医生,我有个老同事,最近总觉得胸口闷,可检查都正常。你能用你的……系统看看吗?”
“李主任,当然可以,请把患者的病历资料给我。”林修远爽快的答应。
林修远接过李建国递来的病历资料,略一翻阅,便已心中有数。
“患者男性,62岁,既往高血压史15年,冠心病术后稳定期,近期主诉胸闷、心悸,但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他一边快速浏览数据,一边随口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