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潮汐的节拍与渔火的温暖
第20章 潮汐的节拍与渔火的温暖 (第1/2页)新沪的霓虹、柏林的回响、格莱美的聚光灯……那些曾如巨大漩涡般吞噬楚星河的喧嚣,在海角村咸涩的海风里,被涤荡得只剩下遥远而模糊的背景音。这里的时间,仿佛被调慢了发条,只随着潮汐的涨落而轻轻摇晃。
楚星河彻底卸下了“楚星河”这个曾承载着全球瞩目与沉重枷锁的名字。在这里,他是“阿星”,是住在老陈头家小院的城里人,是阿海伯船上的半个学徒,是小虎子他们那群光屁股小孩眼里会吹好听调子的“星哥”。
天光未亮,墨蓝的海面缀着几颗未眠的星。楚星河已习惯了比村里大多数老人醒得更早。不需要闹钟,是身体在长久疲惫后对宁静的渴望,也是海边特有的、带着湿气的凉意将他唤醒。
他换上阿海伯儿子穿过、洗得发白却异常舒适的旧工装裤,趿拉着同样来自阿海伯家的塑料拖鞋,拎起一个磨损得厉害的塑料桶和一把短柄铁钩,悄无声息地出了小院。
海滩在黎明前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灰蓝色。退潮后的滩涂辽阔得像一片无垠的战场,留下深深浅浅的水洼和无数微小的生命痕迹。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海腥味和湿沙的气息。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冰凉、绵软的沙泥里,每一步都发出轻微的“噗嗤”声,成了这片寂静里唯一的节奏。
赶海,是海角村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技能,如今成了楚星河最享受的晨间冥想。他不再需要系统提示,眼睛自动搜寻着沙滩上微小的异动:一个快速移动的小沙球,那可能是遁入沙中的螃蟹;一片微微隆起的湿沙,下面或许藏着肥美的蛏子;几颗不起眼的小孔,是蛤蜊在呼吸。
他动作并不算熟练,但足够专注和耐心。用铁钩轻轻拨开泥沙,看着惊慌失措的小沙蟹挥舞着钳子逃窜,他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偶尔钩到一只肥硕的蛏子,看着它从沙孔中喷出细小的水柱,那份小小的收获感,竟比站在格莱美领奖台上更让他心头熨帖。
塑料桶里渐渐有了活物:几只张牙舞爪的花盖蟹、一把吐着水的蛤蜊、几条在浅水洼里来不及逃走的傻鱼。不是为了吃多少,而是享受这“寻宝”的过程,感受与大自然的直接对话。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海平面,将他的身影拉长在金色的沙滩上,桶里的收获也差不多满了。他直起身,望向波光粼粼的海面,深深吸一口带着阳光温度的咸腥空气,五脏六腑都被洗涤得清爽通透。
回到小院,老陈头通常已经坐在屋檐下,慢悠悠地抽着旱烟,看着楚星河桶里的收获,咧开没剩几颗牙的嘴笑:“阿星今天手气不错嘛!花盖蟹够肥!”
楚星河笑着将桶递过去:“陈伯,中午加菜。”
“好嘞!”老陈头也不客气,接过桶就去收拾。楚星河则搬出小马扎,坐在院子一角,开始处理另一项他主动揽下的活计——修补渔网。
这是阿海伯船上换下来的旧网,破损的地方不少。楚星河跟阿海伯学了几次,手法虽远不如老渔民们灵巧迅捷,却异常沉稳细致。粗粝的尼龙线在他修长的手指间穿梭,用特制的梭子和网刀将破洞一点点织补起来。阳光暖暖地晒在背上,耳边是海浪的哗哗声、偶尔飞过的海鸟鸣叫、隔壁阿婆喂鸡的咯咯声、还有老陈头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准备早饭的声响。
这份单调重复的工作,意外地具有强大的治愈力。它不需要复杂的思考,只需要专注当下,感受线与线、梭与网的摩擦。思绪在这样的节奏里变得异常平静,那些曾纠缠不休的旋律、合约、争议,都像退潮的海水般悄然隐去,只剩下指尖真实的触感和阳光的温度。
小虎子常常会在这个时候跑过来,蹲在楚星河旁边,黑亮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补网,偶尔问些天真的问题:“星哥,这网破了洞,鱼是不是就跑了?”“星哥,你手指不疼吗?这线好硬哦!”
楚星河会放慢动作,耐心地解释,有时用编好的小段网眼编个小玩意儿逗他。孩子的纯真笑容,是这渔村烟火气里最鲜亮的点缀。
早饭通常是简单的海鲜粥或面条,配点老陈头自己腌的咸菜。楚星河吃得格外香甜。饭后,他会去阿海伯家看看。阿海伯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家里就老两口。楚星河有时帮忙劈点柴火,有时只是坐在院子里,听阿海伯絮叨着海上的见闻、村里的家长里短。
“阿星啊,你来了之后,我家老婆子都说院子干净不少哩!”阿海伯拍着楚星河的肩膀,笑声爽朗。阿海婶则总是端出自家晒的鱼干或煮好的花生:“阿星,尝尝这个,自己晒的,鲜着呢!”
这种朴素的接纳与关怀,不带任何目的性,让楚星河心里暖融融的。他不再是需要被仰望的巨星,只是一个被邻里接纳的、能搭把手的年轻人“阿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